楊炎早就想對軍隊進行重新整編,隻是以前一直都沒有時間,直到現在才騰出了功夫,因此楊炎回到隆興府,將首先對軍隊進行了重新整編。
整編之後,全軍共分為十五個軍,步軍司的五個軍乃然全部保留,每個軍的編製為七千人,共計三萬五千人。馬軍司四個軍也全部保留,人數為選鋒軍五千人、乃是全騎軍編製,其中有兩千是俱甲騎兵,共有戰馬五千八百七十匹;中軍一萬人,左軍、右軍各七千五百人,共計三萬人。殿前司催鋒軍保留,人數五千人。每個軍原來的原任統製也乃然保留。
而楊炎的親衛隊背嵬軍擴大到一萬六千人,分為前後左右四個營,分別由淩翔、魏郊、齊大柱、趙草四個人擔任指揮。前營四千人是由廣西的僮族子弟組成,後營兩千人,是全騎軍編製,其中有一千是俱甲騎兵,左右兩營是步騎混編,各有五千人。這十一個軍共計人馬八萬六千人,組成了隆興府宋軍的主力。
剩下的人馬編成遊奕、踏白、勝捷、武鋒四軍,每個軍五千到六千人不等,分別由劉天表、蔡文虎、郭世雄和馬彪四人擔任統製。將做為預備軍。
這樣一來,分軍的數量減少,番號也統一,有利用調派進動。軍隊的整編完畢之後,楊炎這才正式起軍,進攻信州。
信州位於隆興府以東,正好擋住了隆興府東進的方向,而且可以直接危脅饒州的側翼,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如果攻下信州,那麼池州、饒州、信州將可以連成一線,互相呼應抵抗金軍的進攻。
因此楊炎這一次出兵,是誌在必得,一共動用了步軍司前、後兩軍,馬軍司四個軍,殿前司催鋒軍和背嵬軍,遊奕、踏白兩軍,共計八萬五千多人。駐守饒州的畢再遇也率領一萬人馬,參加進攻信州的戰鬥。駐守池州的孟宗政也出兵進攻徽州,牽製徽州的金軍,不讓他們支援信州。
信州的金國守將是完顏長之的部將石抹燕山,四員副將是術虎刺罕,斡勒明,烏廷托赤、邵方傑。手下共有人馬三萬多人。見宋軍大舉進攻信州,石抹燕山立刻下令,放棄信州城周邊的戈陽、鉛山、橫鋒、貴溪等地,集中全力來守衛信州城。
宋軍的大軍到了信州城下,立刻對信州發動了猛攻。進攻信州,宋軍主攻信州西門,在南門和北門分派步軍司前軍、後軍牽製金軍的兵力,留出東門不攻,這也是“圍城必缺”的道理。而在宋軍主攻的西門,打第一陣的就是齊大柱和趙草率領的背嵬軍左營和右營。
齊大柱自從參軍以來,跟著楊炎這兩年的時間裏,東征西殺,在戰場上表現得十分勇猛,累積了不少功勞和作戰經驗,逐漸從一名普通的小兵,成長為一名合格的中層將領,這一次才被楊炎委任為背嵬軍左營指揮。他的兩個妻舅紀成江、紀成河還有原來廣西軍的王奇,張信,洪亮,尤海,雷銅剛等人現在重新整編之後,都被編到了背嵬軍左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