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金軍在長江的水軍隻有一萬多人,共有戰船三百多條,其有有近一半是海船,而另一半則是從長江沿岸征調的漁船、商船,現在都停泊在建康府的長江邊的水寨中。水軍統製是鄒桓、唐準。兩人萬萬沒有想到,一直在攻打江北的宋朝水軍會突然向他們進攻過來,但宋軍已殺到眼前,也隻得硬著頭皮率領船隊出來迎戰。
宋軍雙方的船隊在建康府和和州交界的江麵上展開激戰,金軍的水軍無論是兵力、戰船、素質、武器都遠不及宋軍,李寶更是打水仗的老手,而且又是逆流對順流,那裏是宋軍的對手,被宋軍幾個衝鋒就攪得陣型大亂,然後又是一陣猛烈的火箭火炮,殺得金軍的戰船紛紛起火,士兵昏頭轉向,被宋軍殺得大敗,不到一個時辰,就被宋軍擊沉近百艘戰船。
鄒桓、唐準一見勢不妙,知道金軍必敗無疑,不敢再繼續戰下雲,立刻調轉船頭,向建康敗退。而李寶卻絲毫不放,率領船隊,跟在後麵緊追不舍,一直追到建康城邊,跟著敗軍一起殺入了水軍大寨中。金軍根本無力阻擋宋軍,被宋軍殺入寨中四處放火。岸上的金軍雖然接到消息,趕來增援,但苦於沒有船隻了,也隻能站在水道幹瞪眼,毫無辦法。
眼看水寨被宋軍攻破,鄒桓和唐準也知道再不跑隻會被宋軍困死在寨中,因此帶著剩下的戰船逃出大寨,鄒桓領著七八十艘戰船從秦淮河逃入莫愁湖內躲避。而唐準則帶著一百多艘戰船順江而下,逃到鎮江府去了。
在建康一帶長江水麵十分寬闊,在江心分布著數個大小不等的江州,宋軍的水軍打敗了金軍之後,居然不再返回,李寶下令戰船全部留下停泊在洲邊,徹底封鎖江麵,絕不許金國的任何船隻靠近建康。
三天之後,李顯忠的大軍也陸繼趕到了和州的長江北岸邊。李寶留下三百戰船繼續駐守長江。其他戰船全部轉回和州,接應宋軍渡江。
守衛建康府的金將叫夾穀積臣,到了這個時候那還不明白,現在宋軍這是要渡過長江,進攻建康了。頓時被嚇得可不清。建康城雖然是易守難攻,而且城中的糧草物資也不缺,但現在城中隻有三萬金兵,另加一萬多南宋的降兵,那裏擋得住宋朝的大軍進攻,因此夾穀積臣一麵組織人馬備戰守城,一麵又急忙向臨安府發出告急文書,要求發來援兵。
三天以後,夾穀積臣就接到了臨安的回文,稱右副元帥完顏長之將率領十三萬大軍來授救建康,不日既到,請他不用但心,一定要堅守城池,等待援軍趕到。
接到回文之後,夾穀積臣心裏這才安心了一些。但這時宋軍的主力大軍以經全部由和州渡過了長江,現在太平州一帶集結,先鋒人馬以經抵達建康的南城下。夾穀積臣的心不禁又提了起來,現在隻能日日盼望援軍快些趕到。
江寧鎮位於建康府西南三十裏處,與當年楚霸王自刎身亡的烏江隔江相望,現在是李顯忠在江北的臨時指揮部。
這時楊炎也己率七萬大軍屯駐溧水一線,正在積極準備,阻擊金軍。而臨安的細作以經傳回消息,金軍有意放棄臨安,北渡回國,完顏長之以經集結了十三萬大軍,準備前來支援建康。
就在李顯忠到達江南的第二天,楊炎就趕到江寧鎮,和李顯忠會麵,商議兩軍配合攻取建康的諸項安排。並且給李顯忠送來一批火器,和一百架床弩,還有征集到的數萬民夫,以助李顯忠攻下建康。李顯忠自然十分高興,向楊炎連聲道謝。作為回報,李顯忠調出一百二十條戰船,由姑孰溪進入丹陽湖,幫助楊炎阻擊金軍。
原來楊炎接到楊沂中的信後,也不禁感激楊沂中對自已的一片苦心。他本也不是貪圖功利的人,隻要能夠打敗金軍,誰立功都一樣,因此決定努力配合李顯忠,攻下建康。因為這是兩軍第一次配合作戰,因此有些事情,事先必商量好,以免發生不必要的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