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1.五十四議和(一)(1 / 2)

“什麼? 要和金人議和?” 趙忱顯然大為吃驚, 雙眼盯著楊炎,幾乎不敢相信這活是從楊炎嘴裏說出來的。連一邊的趙倩如也都大為驚訝, 隻有以經知道內情的趙月如不動聲色。

趙忱沿長江乘船東下, 抵達建康。李顯忠和楊炎迎接趙忱一行進城。建康城中本有行宮,而且都以弳打掃幹淨,可以直接入住。因為趙忱決定釆納辛棄疾的意件,定都在建康,因此天臨府的文武大臣幾乎也都隨趙忱來到了建康。隻是各大臣的家眷暫時還留在天臨府裏,隻等建康安定好之後再陸續遷來。周太後也暫時留在天臨府,楊沂中和趙倩如也跟隨趙忱一起來到建康,在天臨府的楊府裏由楊朝亮照應。

安定下來之後,趙忱立刻招楊炎和趙月如、趙倩如進宮,商議目前的對策,卻沒想到楊炎竟會提出,與金軍議和。

其實這也是楊炎、趙月如和光衍經過多番啇議,才得出的結果。楊炎先前製定的,把金軍困死在江南的計劃,甴於趙愷的介於,使局勢也變得異常複雜起來,其中變數太多。在目前的情況下,如果能夠和金國達成比較平等條件的議和,暫時實現南北罷兵才是最好的結果。

楊炎苦笑道:“小忱,我也不願意與金人議和,隻是現在的局麵你應該也淸楚,我們不可能和金軍、鄧王兩方麵同時開戰,隻能夠選擇先與其中一方講和。”

趙忱沉默了一會兒,才道:“那麼我們就不能先和鄧王講和嗎,共同對付金軍?其實也不用鄧王出兵,隻靠我們就足以消滅金軍了。古人雲:兄弟鬩於牆,外禦其晦。不管怎樣,鄧王也是我大宋的人,等消滅了金軍之後,再談其他的也不遲啊!”

趙月如忽然道:“正因為鄧王是宋人,因此我們與鄧王之間絕對沒有講和的可能。”

趙忱怔了怔,道:“六娘,這是為什麼呢?”

趙月如淡淡道:“如果戰勝金軍之後,十哥會和鄧王共存下去嗎?”

趙忱張了張嘴,沒有說話。他雖然年輕,但也知道到了這一步,自己和趙愷之間以經沒有半點挽回的餘地了。隻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絕對沒有第三條路可走的。

趙月如接著道:“現在鄧王雖然收複了臨安,但勢力仍然遠遠的小於我們,如果沒有金軍牽製,鄧王根本無法和我們相抗衡。因此在這樣的情況下,鄧王絕不會任由我們去消滅金軍而坐視不管,就算是與他講和成功了,他也決不會尊守和約,隻要看準了機會,就會在我們背後動手。”

這時趙倩如才發言道:“小忱,你姐夫和六娘都說得沒有錯,攘外必先安內,現在我們要做的首先是統一大宋,不能使大宋分裂。隻要我們大宋內部團結安定了,以後還有的是機會消滅金軍,收複失地。”

趙忱想了一想,有些遲疑道:“但我在繼位的時候,以經明確承諾,將與金人一戰到底,現在卻要與金人議和,朝中的大臣會怎麼看我們嗎?後世子孫又會如何看我們。”

趙倩如道:“這一點你到不用但心,陳相公、韓樞密都是有見識的人,他們應該會明白,現在的局勢下,和金人議和也是迫不得己的選擇。何況在先前那樣困難的情況下,我們不還是和金人奮戰嗎?他們會體諒你的。”

楊炎道:“其實與外邦議和古來就有,漢朝曾將公主下嫁給匈奴,唐高祖也曾向突厥稱臣,但都是用議和換來休養生息,韜光養晦,集攢力量的時間,才有後來漢武帝擊敗匈奴,唐太宗擊敗突厥,使我漢族名聲揚威於塞外,顯漢唐盛世。可見議和並非不可取。隻是到我大宋澶淵之盟以後,卻是把議和當作抵禦外族進攻的辦法,隻要議和成功,便以為可以高枕無憂,不思進取。至於南渡之後,太上皇更是待敵則恃歡好於金帛之間,立國則借形勢於山湖之險,望實俱喪,莫此為甚。可見誤大宋者,並非議和,而是不思進取之心。我們現在雖然和金人暫時議和,隻要我們從此之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整兵備戰,日後收複失地, 乃至燕雲十六州,後世子孫自然會稱頌你為聖眀賢君,不用因你曾與金人議和為恥。”

聽到這裏,趙忱才有些緩和過來,點點頭,道:“姐夫這麼說,我就明白了。”

楊炎接著道:“還有一點,我們就算與金人議和,但也絕不能以割地、稱臣、納幣為條件,隻是讓金人退出大宋國境既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