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0.六十三萬全平戎大陣(1 / 3)

看看對麵臨安軍排出的陣列, 連趙月如都忍不住笑出聲來。

趙忱和趙倩如都覺得有些不能理解,趙忱忍不住道:“六娘,我看臨安的人馬排列的很整齊啊,到是很像平戎萬全陣, 不知有什麼可笑的。”

趙忱本身還個少年, 而少年人多半喜歡軍事, 而旦這段時間因為戰事不斷, 趙忱到也是讀過不少兵書, 由其是本朝所編的[武經總要], 更是反複閱讀。而這“平戎萬全陣”是大宋太宗皇帝趙光義親手所創,逢戰時親自授予大將,因此也頗受趙忱重視,對它到也下過一番苦功研究。

七月二十日之後,臨安朝廷一共集合了十五萬大軍,由宗天玄為主將,趙愷隨軍出征,直撲廣德軍。而天機宮的弟子這一次也隨軍出戰,其中有第一代的七名弟子中的劉伯方、謝青峰、韓芷芬、宋異人、周弘一五人,第二代弟子連上宗天玄在內,一共有二十四名。

而金軍雖然以經撤軍北還,但邊境上依然不能防鬆警惕,趙忱以命李顯忠,陳敏、戚方、畢再遇、孟宗政等人各領大軍,分別駐寧江淮、荊襄各地。因此建康朝廷人馬雖然眾多,但這這一次出兵應戰臨安軍的進攻, 甚至是最後進攻臨安,隻能出動了八萬人馬,領軍的主將自然是楊炎。

得知趙愷隨軍親征之後,趙忱也決定禦駕親征。樞密使韓彥直、參知政事史浩、洪適、陳亮、辛棄疾、趙汝愚等大臣也都隨軍出征。留下陳俊卿、梁克家在建康監國,劉珙主持樞密院事、楊沂中統領建康軍務。楊炎的家眷現在都還在天臨府,隻有趙倩如一個人在身也,因此趙倩如這一次也一起隨軍出戰。

現在兩軍的主力在廣徳軍互相對持,建康人馬隻有近六萬人,而趙愷手下共有十三萬大軍。

臨安軍連日來天天像建康軍挑戰,但楊炎卻嚴令各路人馬,嚴密堅守,不許出戰。因為建康軍有城可守,臨安軍攻了幾次,都是損軍拆將,無功而返。宗天玄也隻好放棄城,每天派軍在陣前叫罵,隻等待建康軍出戰。

但無論臨安軍如何謾罵,建康軍就是不出戰,雙方連續對持了十佘天,臨安軍的軍糧卻有些接濟不上了,因此宗天玄和趙愷都十分著急,但也無計可施。最後趙愷隻好鄭重其事的給趙忱下了一份戰書,約請建康軍決一死戰。

趙忱和楊炎接到戰書之後,都覺得有些好笑,不過現在時間也耗得差不多了,因此也答應第二天出戰。

接到回信之後,趙愷和宗天玄都大喜,立刻準備出戰。就在第二天,趙愷和宗天玄就在廣德軍城外的曠野拉開陣勢,準備與建康軍決戰。

臨安軍的全陣呈一個龐大的正方形,一共是由前後左中右五軍組成。中軍大陣由三個方陣並排排列而成,是全陣的主力。毎個方陣有兩萬人,占地約有四裏見方,在每個方陣的四周均有戰車保護,隻是在每一邊都會留出三個三丈距離的出囗,可供士兵自由出入,但平時也可以用矩馬擋住。

趙愷和宗天玄在中陣中央的一座高台上安坐,居高臨下,將整個大陣一覽無餘,可以從容拒揮調度。左右兩個方陣分別由天機宮的宋異人和周弘一指揮,在每個方陣中,還各有二千騎兵,列在大陣的最外側。而在毎個方陣之間相距約有十步,人馬可以來往通過。

而前陣與後陣分別由劉寶和邵宏淵指揮,呈偏長方形,橫列在中陣前後。左右各一千騎兵,守住側翼,在前陣的正前方和後陣後方也各自排列著一排戰車,戰車背後是一排盾牌手,盾牌手的背後是弓箭手,弓箭手後麵員其他士兵,排列層次十分淸晰。

敵方殺到時,由盾牌手依靠戰車的掩護,阻擊敵軍的衝鋒,而弓箭手可以躲在戰車和盾牌手的身後,從容用弓箭攻擊敵軍。而且在前後陣中,各留出九條通道,可以供其他軍種可以隨時出動,支援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