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時節,日頭雖然依舊火熱,但也架不住金風送爽,在清晨的秋曰豔陽中,一隊宋軍列著整齊的隊列,從城門通過,進入建康。一個個盔明甲亮,昂首闊步,旌旗蔽曰、刀槍耀眼,軍容整肅、威風凜凜。戰靴激踏著青石鋪成的大道,發出一連串鏗鏘有力的響聲來。
大宋一向是以文治國, 施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朝廷的軍隊這樣大張旗鼓入城,在以前還很少有過。因此建康城中人潮湧動,不少男女老幼都走上街,觀看這難得一見的場景。不時還發出一陣陣喝釆聲。由其是在隊伍中間,走過的一排大象,這樣的龐然大物,更是引起不少百姓的驚歎,議論。
原來這是出征大理的畢再遇率軍凱旋歸來。
其實畢再遇早在二月就攻破了大理城,高建銘自殺身亡,餘黨或死或擒,幾乎無人逃脫。但大理前任國君段智興以死於高建銘之手,其他的皇族成員也都被高建銘殺光。得勝的消息傳回朝廷之後,趙忱下旨,讓畢再遇在大理尋找段氏後人,立為大理之君。
但畢再遇找了兩個多月,卻怎麼也找不到了。原來段氏一脈都以經幾乎被高建銘誅殺殆盡,隻剩下一些遠支傍支,但都不足以服眾。一時大理國中競然無人能夠繼承君位,畢再遇無奈,隻得又寫本回朝,將這一情況報告給朝廷。這一下建康朝廷也不禁有些束手無策。群臣又經過一番商議之後,決定推立跟隨畢再遇一起出征大理的大理將軍劉仁先繼位,為大理皇帝。
但朝廷的詔書傳到了大理之後,劉仁先說什麼也不願繼承大理的帝位。並且又招集大理各族族長,建議將大理並入大宋,成為大宋的一部份。各族的族長見劉仁先不願繼位,也知道失去了段氏這個公認統製者之後,其他任何一族都沒有獨自統治大理的實力,因此也順水推舟,都同意了劉仁先的主張,又聯名上書大宋朝廷,要求將大理並入大宋,
然後劉仁先帶著聯名書回到建康,麵呈趙忱。並且在金殿上叩頭不止,聲淚俱下,說自己身為大理之臣,不能保全大理社稷,反而讓叛臣奪位,國君慘死,那裏還敢自居為君。同時還賭咒發誓,此生永為大宋之臣,客死異鄉。如果大宋不收留,也願永為大宋一民,也絕不在返回大理境內一步。
大宋眾臣聽了以後,都十分感動。劉仁先本來在大宋受封為承宣使,趙忱當即下旨,特意加封劉仁先為丹陽縣開國伯,永為大宋之臣。大臣們又經過一番商議之後,終於決定,同意接納大理並入大宋。
即然決定接收大理, 那麼下一步就是如何有效統治大理的問題,大理雖然不大,但也有地方三千多裏,人口數百萬,這麼一遍地方的行政區如何確定,是並入潼州府路,還是單獨成一路;地方官員應該如何安排,是啟用當地人,還是甴朝廷派遣,以及是否在大理駐軍等等也都是問題。
大臣們又是一陣討論,決定將大理定為安南路,大理城改為安南府,並將大理全境分為安南東路和安南西路。
大理原本是按府、郡劃分地方行政區域。現在還按原來的地區劃分,隻是按大宋的地方行政習慣,將“郡”改為“軍”,“府”改為“州”,但同時保留騰衝、安南、永昌、威楚四府。這樣一來,安南東路包括永昌府、石城軍、善闡州、威楚府、最寧州、秀山軍、景曨州,安撫使司設在威楚府。安南西路包括建昌州,善巨州、騰衝府、東川軍、會川州、弄棟州、謀統州、安南府等八郡,安撫使司定在安南府。
地方官員暫時都由當地各族的族長擔任,不過各族無論大小,均隻能出任一郡的地方官,也使各族勢力大體平均,並甴朝廷派出通判協助管理地方。而且出任郡守官職的各族還需要派遣弟子,到建康太學院內學習三年,然後歸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