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7.三十三連盟定議(1 / 2)

新年之後,大食人阿裏也回到了建康,給楊炎帶來了有關蒙古的消息。

這一次阿裏去了蒙古一趟,收獲頗豐,不僅見到了蒙古部的大汗鐵木真,而且還打聽清楚了蒙古和金國結仇的始未原由,以及鐵木真由弱到強的發展過程,都全部告訴給楊炎。同時還帶回來一份自己繪製的簡易草原的地形圖。

聽完阿裏的彙報之後,楊炎也十分高興,職方司從其他渠道也收集到了一些關於蒙古的消息,雖然遠沒有阿裏所得到的消息全麵,但也足以印證,阿裏帶回來的消息大體都是真實可信的。這到並不是不信任阿裏,而是因為阿裏並非職方司的專職探子,因此他所打聽的消息難免帶有個人的主觀情緒而片麵不足,必須從多方麵來對照印證。

得知蒙古部當年的俺巴孩汗是被金人分屍而死,以及金國對蒙古實行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三年減丁的政策,楊炎也認為,宋與蒙古之間,確實存在著結盟起來,一起對抗金國的可能。

由其是聽阿裏詳細講述了鐵木真的事跡,從當年家破人亡,中途沒落,直到他一步一步積聚力量,在草原各大勢力中周旋,逐漸強大,並且一手把四分五裂的蒙古部落重新合並成為一個強大的部落,直到現在在草原上與乃蠻、克烈三足鼎立。楊炎也不禁對這個重未謀麵的異族人頗為佩服起來。

隨後,楊炎又招集職方司的幾位主要人員一起商議,如何與蒙古接觸的事情。

眾人經過一番商議之後,都認為暫時不宜直接與蒙古發生實質性的官方接觸,一來是因為大宋與蒙古並不接壤,中間還隔著西夏和金,這兩個國家現在與大宋都沒有建立互相通商的關係,因此轉遞消息十分困難,而且也容易走漏風聲,另一方麵是目前大宋正處在恢複國力的時候,如果不是迫不得己,在未來的幾年內恐怕不會進行任何大規模的軍事行動。而且也還不知道蒙古部本身有沒有與大宋結盟的打算和實力,畢竟現在在草原上,還是三雄鼎立,不是蒙古部一家說了算。

而且尋找盟友固然是對的,但國與國之間,是沒有永遠的朋友。昔日的盟友,轉眼間也許就會變成仇敵。必須要保持自己本身的足夠強大,這樣能夠應付各種事件才行。

不過眾人也認為大宋與蒙古之間,也確實存在著結盟的可能。而且一但結盟成功,從南北一起夾擊金國,勝算也會大得多,因此雖然目前不宜與蒙古發生官方接觸,但也可以保持與蒙古的聯係,考查蒙古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並且進一步試探一下蒙古的態度。

因此賴文政又建議,大宋與蒙古聯係,目前主要還是通過西夏的渠道,不如趁著這個機會,在西夏建立一個商號,一方麵可以方便成立商隊,繼續保持和蒙古聯係,另一方麵也可以在西夏建立情報網絡。

職方司成立之後,一直把金國做為重點,經過近一年的努力,在金國境內以經初步建立起了情報收集網絡。在金國的幾個大城市都有職方司建立的情報據點,並且逐漸在金國的各行各業安插細作。各種情報信息都源源不斷的送入大宋來。

而按楊炎的計劃,下一步就該在西夏國中也建立同樣的情報網絡了。因為西夏是金國的盟國,在金軍南征期間,西夏也曾出兵相助金國。敵人的盟友,自然也是應該防備的對像,而且大宋與金國固然仇深似海,但西夏同樣也有切齒之痛,因此未雨綢繆,先做好充份的準備,打探西夏國內的消息情報,也是十分必要的。

同時阿裏在西夏以經成功的組建了一支小型商隊,這是一個很不錯的基礎,因此借機發展壯大,正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眾人商量議定之後,楊炎立刻進宮,將事情原原本本告訴給趙忱。但趙忱聽了之後,卻有些猶豫,道:“姐夫所議雖好,不過我們大宋當年不是也曾與金人連盟滅遼。然而在滅遼之後,金人卻立刻背盟棄約,入侵我大宋,以至江山淪陷,二帝北狩。如今又與異族連盟,朕恐怕又會重蹈覆轍啊。”

楊炎聽了,微笑道:“官家多慮了,連盟對敵,自古常有之事,在列國間,就東方六國曾合縱伐秦,使秦人不敢出涵穀關,若不是張儀施展連橫之計,破六國合縱,恐怕秦國早滅,始皇豈能掃平六合,統一天下。後漢三國時期,蜀吳曾連合對曹,乃有赤壁之勝,始成三足鼎立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