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首山,俗稱牛頭山,位於建康城南三十裏處,方圓數十裏。山勢陡峭,形勢險要,丘陵起伏,曆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與北邊的韓府山相連,形成建康南郊的一道天然屏障。
建炎四年(1130年)五月, 嶽飛曾在此屯軍,就地取石,借山勢壘築工事以固寧,與完顏宗弼對持半月有餘。並侍機出擊,大小十數戰,殺死金兵數千人,俘虜數百人,迫使宗弼渡江北還,並一舉收複建康。這也是金軍南侵以來,宋軍首次收複大型城市。嶽飛也因此功,得以向皇帝趙構行獻俘之禮,名聲鵲起,而嶽家軍也就是在這時開始創建成軍。至今這裏尚存當年嶽飛在此修建的戰壘連綿數裏。
因此趙忱將牛首山選為舉行秋獮的地點,用意自然是不言而喻了。
大宋建興二年十月初十清晨,皇帝趙忱在建康皇宮中收拾好行裝,率領著皇後嶽瓔和眾文武大臣離開建康,出城向牛首山行去。
這時以是深秋時節,但今天天氣睛好,日頭漸漸升高,照在人身上十分舒適。人馬走出皇宮之後,拉出老長的隊伍,開道的人馬都出了建康城,而隊尾還留在皇宮中。一路上旌旗飄揚,刀槍耀眼。也惹得無數百姓在大街兩邊住立觀看,指指點點,議論紛紛。
除去先期到達牛首山的馬軍司和步軍人馬之後,保護皇帝一行的人馬是殿前司捧日、拱聖兩軍。另外有殿前司前、後、左、右四軍在沿途的道旁高地處,防範嚴密。主管殿前司公事李顯忠率領著一隊鐵甲騎軍在隊伍間來回巡視,前後策應。
捧日軍統製王征,拱聖軍統製肖勇兩人並馬當先,在隊伍前麵開道。隨後的是就是皇帝和皇後的鸞駕隊伍,為了顯示尚武的目標,趙忱和嶽瓔也都是一身戎裝,在九曲十三纓黃素琉金麾蓋下,乘馬並行,在兩人的身邊,有鐵成林和穀雪萍兩人貼身保護,而且前後左右均有護衛嚴密保衛,跟在他們身後的是趙月如和趙倩如兩人,帶著一隊驚燕軍,和其他的內臣侍女。再後麵是陳俊卿,韓彥直、趙汝愚、劉珙、楊沂中等一幹公卿大臣。
再後麵就是公卿大臣的家屬,各國觀看秋獮的使臣,白彥敬和完顏陳和尚兩人也帶著數十名從人,隨隊而行。還有參加田獵的年輕壯士,其中也有不少女眷,人人輕裘快馬,背弓帶前,各按秩序,依次而行,整個隊伍連綿十多裏,聲勢浩蕩。一路上歡聲笑語,一片蓬勃朝氣。還有鍾山書院的幾位學者也被邀請參加,興致勃勃帶著學生,一路上指指點點,談笑風生。
出城之後,隊伍一路南行。走了約有一個時辰,到達牛首山山下。先其到這裏的陳敏和戚方早以在大道兩邊迎候聖駕。
這時在牛首山下,早己立好大寨,營帳連綿,旌旗似海。
整個大營布成一個方陣,在全陣的正中,築好了一座高台,長寬均為九丈六尺,高三丈三尺,共分三層,在高台前方,是一大片開闊平坦的廣場,是這一次田獵演武的主要場地。站在高台上,可以俯視全場,十分淸楚。而在高台的兩側,各建有兩個觀禮台,都比高台要矮得多,供眾大臣的家眷,其他貴賓以及各國使臣休息觀看演武。
而在高台的後方,就是趙忱所居的皇營,四周縱橫均為三十六步見方,用一圈石砌圍牆保衛,就像是一個小寨,而在寨內以經建好十幾座房屋,供皇帝、皇後與內侍居住,另外趙月如和趙倩如、鐵成林和穀雪萍等貼身的衛士也都居住在皇營中。
在皇營的左右是由殿前司捧日、拱聖兩軍駐守,皇帝直接掌握的兵力,負責整個皇營的安全。至於其他人等,分東西南北四軍,布成方陣,眾星拱月般團團圍著中軍,作其屏衛。
並且在營寨中,還留下大片空白場地,設有馬欄和練習騎射的廣場,現在己有不少人在這裏跑馬比試,射箭練劍。
趙忱的一行人馬進寨之後,鼓樂立刻喧天而起,首先在幾位執政大臣的簇擁下,登上高台的最高一層。其他的文武眾臣也按各自的品級官職,在高台上找到自己的位置。而除去站崗守衛的士兵之外,其他所有人馬均在高台前列隊集合。然後田宰相陳俊卿宣布,秋獮正式開始。
首先舉行的是祭天儀式,數萬大軍在台下三呼萬歲之後。在禮戶尚書周葵的主持下,更換上龍袍之後的趙忱在高台上昂然而立,朗讀秋獮的祭文。隨後宰殺了三牲,祭拜天地。整個儀式花了近一個時辰才結束。這時以經到了正午時分。因此祭祀完畢之後,人馬解散,各自回營休息,吃飯。準備下午將正式開始的秋獮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