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2.五十七馬球(上)(1 / 2)

第二天一早, 隻見在高台前的空場上, 以經用三尺多高的朩板圍成了一個長方形的場地,己有十餘騎在場中跑馬揮杆,顯然是在為即將舉行的馬球比賽表演作著準備。這也就是昨天白彥敬所說的,金國要單獨演示的節目。

馬球亦稱 “擊鞠”, 據說起源於波斯,在漢代傳入中國, 三國時曹植的《名都篇》詩中即有“連騎擊鞠壤,巧捷推萬端”之句,就是描寫打馬球的場景。

在唐朝,打馬球曾風行一時,不僅深受帝王和貴族階層的喜愛,在民間也頗為流行。而且唐室還多次與西域諸國進行馬球比賽。因為打馬球能夠鍛煉騎術,在天寶六年(747 年),唐玄宗曾專門頒詔,令皇家軍隊操練馬球,以健體禦敵。

在《新唐書》《資治通鑒》中也多次提到唐朝盛行馬球之風。遼人陳及之所繪《便橋會盟圖》,宋人李兆麟曾作《明皇馬球圖》《五王擊球圖》,都是專門描繪唐代盛行馬球的場麵。

隻是宋朝立國之後,文風漸行,又失產馬之地,因此馬球才漸漸開始衰落,轉而讓位於蹴鞠。但馬球卻十分對契丹、女真這些遊牧漁獵民族的口味,因此無論是在昔日的遼國, 還是今天的金國, 馬球都十分盛興,絲毫也不遜色於大唐的盛況。平時裏貴族之間還常以打馬球博弈,往往一擲萬金。

因此許多金國的貴族畗豪之家,都會專門供養一支馬球隊,而且還請專門人來訓練教習。一名善打馬球的人,收入也十分豐厚,遠遠超過普通百姓,而打馬球的高手甚至都是身價千百貫,非常受人追捧。

由其是在軍隊中,馬球以成為金軍各軍的必練項目,每次金國演武閱兵,都會有馬球比賽以助興。因為打馬球就像決勝沙場,不僅需要個人能力超群,還要講的是群體的力量甚致是戰術配合。因此打馬球不僅能夠磨練士兵們的騎術, 而且能夠練習合圍、突擊、分散、掩護等騎軍戰術。也很受軍方各將的重視。

完顏長之就十分重視用打馬球來訓練騎兵,因此當皇帝詢問他,有什麼辦法可以在南宋的秋獮中壓一壓宋朝的銳氣,但又不會過份激怒對方,完顏長之就立刻就想到了打馬球。完顏雍和眾大臣也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因此選派出了軍中最好的四支馬球隊,跟白彥敬和完顏陳和尚一起出使南宋,並找機會在南宋君臣麵前顯示顯示。

這時場中的金國馬球手都以活動完畢,退出場去更換專用的馬球服飾。而白彥敬則在高台上向南宋君臣講解打馬球的規據和勝負方法。其實規則很簡單,馬球手分為兩隊,每隊八人,球手持打馬球專用的鞠杖,共同追擊一球,以打入對方球門為得分。在規定的時間內,入球多者為勝。不過人不許離馬,也不許用鞠杖擊打、無故衝撞對方球手等等。

趙忱一邊聽著白彥敬的解說,一邊向下看去,隻見是長約百餘步, 寬約六十餘步的長方形場地,呈東西向排開。在場地中還用**劃出中線和核心。在東西兩端的木板牆上各留了一個六尺多寬,一尺半高的球門,還加上網罩。

這時白彥敬又叫人送上來一套打馬球的用具,十六根鞠杖和六個小球。道:“這一套打馬球的用具,仍是我主大金皇帝專程送給大宋皇帝,如果大宋也有興趣,不妨也可以組建一支馬球隊,以後我們金宋兩國之間,也可以互相切磋一下技藝。”

早有內侍接過鞠杖、小球,拿上台來,先呈給趙忱一根鞠杖和一個小球,又將其他的分發給其他大臣傳閱。趙忱接過一看,見鞠杖為硬白木製成,十分堅固,塗以紅漆,長約六尺許,手執端有雞蛋粗細,纏著黑布,尾端略細,並套著一個半弦月形鐵套,上麵繒有豔麗的花紋,做功十分精致。而馬球也是木製,約有茶盞大小,也塗上紅漆,拿上手隻覺輕飄飄的,到也不重。群臣也輪流傳遞觀看著鞠杖小球,一時間議論紛紛。

這時白彥敬道:“大宋皇帝陛下,現在所有球手馬匹都以經準備好了,是否可以開始了?”

趙忱向場下看去,隻見在場中白線中點上以經放了一個小球。東西兩端各有八騎,站成一排。騎士勻作窄袖勁裝,並且都帶有護具。而坐馬也都被著彩布,東端的八騎一率青底黑紋,西端的八騎一率紅底白紋,顏色分明,十分醒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