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春之後,建康府依舊被一遍喜悅之氣包圍著,一方麵是因為新年剛剛過去,節日的氣氛依還在,一一方麵也是因為去年年末,大宋對西夏的戰事取得了完美的勝利。
其實這次對西夏的戰爭無論是持繼的時間,規模還是重要性,寫兩年前的宋金戰爭相比,都遠遠不及,既使是與對西夏的事情相比,甚至也遠遠不如元豐四年(1181年)的那次大宋五路伐夏的戰爭,但對於大宋來說,這場戰利卻依然有著不同於尋常的意義,這是大宋曆史上少有的主動出擊,在別國的領土上作戰,並且能夠大獲全勝的戰鬥。
大宋建囯兩百餘年,大小戰爭不下數百場,給人的印像總是勝少敗多,實際上如果仔細核查,就會發現其實宋軍並非不堪一擊,勝利的時候也不在少數。隻是宋軍的勝利,絕大多數時候都是在抵抗敵國的進攻時取得,少有主動出擊,開彊避土的勝利。
偶爾有幾次主動出擊,但往往也是戰事一開始時尚能節節勝利,然後深入敵境之後,師老兵疲,結果被敵軍抓住時機,反擊得手,導致全麵潰敗,損兵拆將,之前取得的勝利果實也隨著一敗而全都付之東流。太宗時期的伐遼之戰,和神宗時期的伐夏之戰,都是這樣。
因此在大宋的曆史中,也隻有熙寧四年(1171年)王韶開拓熙河,和紹興十年(1140年)嶽飛北伐的勝利,才能與這次對西夏的作戰勝利相提並論。但王韶開拓熙河時,麵對的對手其實隻是一些吐蕃的部落頭子,不足為懼。而嶽飛北伐到是麵對金軍主力,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一係列巨大的勝利,但結局終究是因為受到趙構和秦檜的阻撓,最後還是功虧一簣,不得不撤軍而回,放棄了所有的勝利成果。
而這一次對西夏取得的勝利,雖然戰果未必有那兩次那麼輝煌,但卻是麵對一個此前大宋從未戰勝過的西垂大國,不僅在軍事取得了完勝,擴地數百裏,而且還通議和手段取得了西夏的大量賠償,並且每年獲得進貢七萬兩白銀和八千匹馬,可以說是善始善終。這也是大宋建國以來從未有過的事情。
事實上在決定發動這場戰爭之前,盡管中書省和樞密院通過決議,但在朝中還是遭到許多官員反對,既使是在楊炎取得了黃河一役的大捷之後,還是有不少官員認為把西夏軍打退就行了,應該極時收手才好,以免發生意外,畫蛇添足。甚至有一些官員大談什麼“聖人當以不戰而屈人之兵,隻要皇帝能夠謹守聖人之道,不動兵革,外夷便會自動來降”之類的言語。
趙忱雖然對此不予理會,一直都堅決支持楊炎作戰,但確實也是承受著不小的壓力,現在終於取得了圓滿的勝利,心情自然十分舒暢。
這時以經進入了建興四年(1174年),不知不覺,趙忱以經做了三年的皇帝,而且大宋複國之後,定都建康也以經過去了兩年多。
在這兩年多的時間裏,趙忱推行新法,也取得了非常顯著的效果,除了四川向五路之外,其他各地的土地、挾戶的清查工作都以經基本完成,查實出來的土地幾乎增長了近一倍,使得朝廷的稅賦來源得到了極大的增加,而農民的負擔卻有所減輕,國庫中也有了一定的積累,可以算是國泰民安了。
現在又取得了軍事上的巨大勝利,一時之間朝野上下對皇帝的頌揚之聲不斷,秦皇、漢武自然不在話下,唐宗、宋祖也亦有所不及,隻把趙忱形容得如德配三皇,功高五帝一般。還給趙忱贈上了無數尊號。好在趙忱自己還保持著清醒,並沒有忘乎所以,連下三道詔書,嚴禁各級官員給自己再上尊號,這才止住這股風潮。
而對於這一次又立下大功的楊炎,也有截然不同的兩種意見,一種還是與原來一樣,認為楊炎是宗室,長期掌軍對朝廷不利,還是應該免除兵權,閑置為好,而另一種則是認為,楊炎為國立下大功,應該給予嘉獎,甚至有人建議朝廷,破格啟用楊炎出任樞密使。
按趙忱心裏來說,他到也是希望由楊炎來出任樞密使,因為現在宰相中,隻有陳俊卿一人,現任的樞密使韓彥直可以順理成章出任宰相,正好可以給楊炎騰出位置來。不過一直沒有宣布,一方麵是因為趙忱也知道這個決定必然會遭到群起的反對,在沒有把握之前,還是不要冒然決定。而另一方麵,趙忱也想對目前的官員人選、製度進行一個大調整,在沒有全盤考慮清楚之前,不想有任何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