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6.六平夏方略(上)(1 / 2)

第二天,趙忱立刻招集韓彥直、趙汝愚、王炎、葉顒、周葵五位政事堂大臣議事,另外有辛棄疾和楊炎兩人參與。

辛棄疾雖然不是政事堂大臣,但是樞密副使,參與討論軍事行動也是允許的。而楊炎的品級雖然不低,但他現的職務還是利州東西路兵馬都總管,雖然是地方最高級的軍事首領,但畢竟還不是朝中的官員,本來是沒有資格參與這種討論。

但韓彥直、趙汝愚、王炎都知道,楊炎實際是出使蒙古回來,說不定會帶回來足以影響朝廷新動向的信息,而且在目前大宋的任何軍事行動實施,也都離不開楊炎。因此並沒有什麼異議。而葉顒、周葵雖然不知道楊炎出使蒙古的事情,但也清楚楊炎和趙忱的特殊關糸,見另外三人都無異議,自己更不會主動表示反對,還是先聽一聽楊炎有什麼話說,然後再做決定。

楊炎首先將這次自己出使蒙古,並與蒙古達成的協議說了一遍,然後又簡單說明了一下先取西夏,再攻金國的原因。讓趙忱覺得有些意外的是,聽楊炎說完之後,六位大臣並沒有反對,至少並沒有馬上就提出反對意見來,反而都陷入沉思中。

在這六位大臣中, 有五人都堅決主張以武力收複失地。隻有周葵是認為目前應該保持南北對持的局麵,不要輕步用兵。但周葵心裏也清楚,因為皇帝是堅決支持主戰的,武力恢複失地在目前看來,是不可阻擋,隻要在等待一個好的出兵時機。因此每逢議論武力收複失地的事情,他雖然不支持,但也絕不明確反對,而對於其他政務,也都十分盡心盡責,所以才能以主和派的身份,擠身到執政大臣之列。

而另外五人雖然都力主武力恢複,但都是非常有見識目光的人,對於目前宋金兩國的局勢也有著十分清醒的認識,不會因為金國雖然出現皇位更替的事情,就以為大舉北伐的時機到了。

甴其是韓彥直、王炎、辛棄疾都是精通軍務的人,他們都知道,完顏雍雖然死了,但目前金囯的軍事力量並沒有明顯削弱的跡像,仍然還非常強大,而且金國的幾員名將也依然建在。盡管大宋經過了軍事改革之後,軍隊的戰鬥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也是自保有餘,想要全麵進攻金國,似乎還是有所不足。

而趙汝愚和葉顒雖然對軍務不甚精通,但他們卻更熟知大宋內政,雖然大宋目前的各項新政措秩推行的比較順利,國家財政收入有所積累,但必竟時曰太短,以大宋目前的國力,還不足以支持一場全麵收複失地的戰爭。同時新政推行的時間也不長,還沒有深入人心,反對的聲音從未間斷過,隻是因為新法的施行沒有出現過大的失誤,而且兩年前戰勝西夏之前,也極大的提升了朝廷的威信力,因此暫時被壓製下去,不過一但朝廷出現大的變故,比如北伐受挫,勢必又會引發一場大規模的動蕩。在沒有較大的把握,最好還是不要舉兵北伐。

但幾個人都知道,金國出現皇位更替,畢竟也是一個難得的機會,如果不抓住這個機會,有所做為,也實在太可惜了,以後數年內恐怕也難以出現更好的時機了。而楊炎提出先取西夏,再攻金國的戰略,正好符合幾人的心意。

西夏一直附庸於金國,早在金國南征的時候,西夏就曾出兵相助過。而且在兩年以前,西夏也發兵襲撓大宋的邊境。雖然不算是大宋的心腹大患,但總是一個掣肘。因此攻取西夏,對大宋來說也是在進攻金國之前,先消除一個後患。

而且現在金國皇位更替,幹涉的可能性不大,而大宋又有蒙古相助,因此進攻西夏的勝算極大,不僅能夠擴大大宋的疆土,增加國力,還能削弱金國的勢力,還能借大勝西夏,進一步增強朝廷的威信力,實在是一舉數得的事情。

因此其他大臣都不反對,趙忱也安心了不少,同時也佩服楊炎的戰略眼光。於是下令中書省, 就進攻西夏的計劃,盡快拿出一個俱體方案來。

※※ 支持原創 ※ 《宋翔》首發於1*7*K小說網 ※ 支持正版 ※※

軍事行動的方案自然是由樞密院來擬定, 而楊炎又是進攻西夏的首暢者, 同時也是目前大宋排名第一的名將,因此這個任務就責無傍貸的落到楊炎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