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國將要出兵三十萬增援西夏,皇帝完顏允恭將禦架親征的消息,也立刻由大宋在金國設立的諜報係統傳回了建康。因此大宋朝廷也立刻為此展開了討論,商議如何應對金軍的出兵。
雖然大宋朝廷對於金國將會幹涉西夏的戰事早有思想準備,也製定了好幾套應對的措施。但得知了這個消息之後,整個朝廷上下還是都大吃一驚。因為按楊炎當初預料,金軍出兵很有可能會等到來年春暖花開之後,但那知金國的反應之及時,動作之迅速,都遠遠超過了這個預計。而且三十萬大軍可不是一個小數目,以目前宋軍在西夏的兵力是否足以應付,真是未必可知。
其實自從大宋出兵進攻西夏之後,幾乎就是勢如破竹一般,連戰連勝,戰事一直都進行得十分順利,由其是奪取了大宋當年數代都夢寐以求的河套地區,因此趙忱也十分放心。而且在朝中反對的聲音也漸漸平息下來,隨著每一份捷報傳回建康,群臣們都精神大振,然後紛紛讚揚趙忱英明,當初力主對西夏岀兵是一個英明的決策。
但金國出兵的消息傳到建康之後,朝廷上下也都緊張起來,沒有人在稱讚趙忱的英明決策,當初反對出兵西夏的官員這時也都蠢蠢欲動,雖然還不敢明目張膽反對進攻西夏,但多數人都以金軍勢大,恐怕宋軍難以抵抗,因此有人以經建議還是暫時撤軍為好。而當初力主對西夏用兵的官員,如王炎則認為戰事進行到這一步,絕對不能退縮了,大宋應該向西夏派出援軍,以增加楊炎的兵力,就在西夏與金國決戰。
趙忱有些躊躇不決,不知是該如何取舍才好。從他心裏來說,是絕不希望就此撤軍的,因為一但撤軍,那麼之前大宋做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費了,以後也再難以找到這麼好的滅夏良機,但繼續留在西夏,與金軍決戰,趙忱心裏也沒有底。他現在己不是剛剛繼位的懵懂少年,十分淸楚以目前大宋的力量,還沒有完全做好與金國決戰的準備。
而為這場戰爭設立的都督府同樣對與金軍決戰沒有把握,因此也提不出什麼好的參考意見來。最後還是尚書左樸射韓彥直建議,立刻命人以八百裏加急將這個消息傳到西夏前線,向楊炎詢問。看一看楊炎是什麼想法。畢竟他才是前線的指揮官,
這一點趙忱其實早就想到了,但現在楊炎身在數千裏之遠的西夏。雖然為了這場戰爭,大宋專程修建了一條從建康通往蘭州的驛道,使公文傳遞的迅速大大加快了。但建康的公文傳到楊炎手中,然後楊炎再把答複朝廷的奏章送回來。這一去一來至少也要十五六天的時間,就算朝廷可以根據楊炎的答複做出決定,不需要再次詢問,但等到朝廷的詔令再次下到前線,隻怕一個月的時間都過去了。到了那時,恐怕想撤軍都來不及了。
韓彥直自然也想到了這一層,因此道:“陛下,依臣之見,可以在朝廷的公文中加上“前線的戰事,楊駙馬可以自行便宜行事” 之句,一但楊駙馬認為必需撤軍,那麼就可以無需等到朝廷再下令,就可以自行安排撤軍。這樣一來,也就不會誤事了。”
趙忱聽了之後也覺得隻能如此,同時他也相信楊炎會做出正確的選擇來,於是點點頭,道:“韓卿所言極是,但如果楊駙馬認為可以在西夏與金軍一戰,但需要朝廷派兵增援,等公文回複到建康時,是否也遲了呢?”
韓彥直一聽,覺得皇帝說得也對,自古道救兵如救火,如果楊炎那裏真的需要援軍,等公文傳回建康之後再發援軍,少說也要耽誤近二十天的時間,說不定決定勝負的關建就在這二十天的時間裏。
因此韓彥直想了一想,道:“那麼就再下一道詔書給趙汝愚和劉珙,如果前線真的需要援軍,就先暫時從四川調遣,然後朝廷立刻先調集五六萬大軍派去,前線如果需要援軍,則正好來得極,如果楊炎決定撤軍,那麼大軍行進,必然遲緩,公文到了楊炎手中,大軍隻怕還在湖北境內,因此隻需要把行軍的路線告??楊炎,讓他立刻派人阻止大軍進川,也就是了。”
趙忱這才露出笑容,道:“韓卿果然是持重之臣,能夠如此麵麵俱到,實在是難得。好,朕立刻就下詔,依韓卿所言去辦吧!”
第二天,韓彥直立刻以中書省的名議,用八百裏加急,給楊炎和趙汝愚、劉珙各發出一份公文。然後立刻調遣人馬,由曹勳統領,立刻進川去增援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