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32.七十二平息叛亂(一)(1 / 2)

隻見在火光之中,宋軍的前列走出一人,身穿皮甲,但未帶頭盔,手中握著一柄長劍,正是淩翔。

他和楊炎兩人殺出了建康之後,立刻彙同楊炎帶來的五千多人馬,趕到玄武湖邊的殿前司軍營中,來麵見李顯忠。

其實這時李顯忠早聽見過一些風聲,但他駐軍在城外,也得不到確切的消息,也不知具體情況到底怎麼樣了。他也派人去建康城裏打聽消息,但建康城的十二座城門全都關閉,任憑怎樣叫喊,也無人答言,幾次都無功而返。因為沒有朝廷發出的詔令,李顯忠也不敢輕易率大軍進建康,更不敢強攻城門,因此這兒天隻能空自著急,也沒有一點辦法。

而且這幾天來,李顯忠也知道李全率軍來到建康城外駐紮,但他也摸不淸李全的底細,是否是奉旨回京,因此也不敢把李全的人馬怎麼樣,隻是命令士兵作好準備,保持隨時可以出動狀態。並且又派人嚴密監視李全人馬的動向,以防萬一。

幸好今天下午,楊炎和淩翔來到軍營中,這才告訴李顯忠建康城中的情況。李顯忠對楊炎素來相信,也知道他和皇帝的關糸密切,而且還有淩翔帶來的詔令,因此對他們兩人說出的話深信不疑。同時也為自己這幾天來一直猶豫不決,險些造成大錯,大為後悔。

而就在這時,李顯忠派去監視李全人馬的探子也回報,李全的人馬以經開始行動,看樣子是打算要進建康城了。

三人聽了之後,立刻當機立斷,決定馬上出兵,進建康城去平定叛敵。但楊炎知道,現在建康城隻有定淮、三山、正陽三門保留,其他九門全都被封死了。因此殿前司的人馬隻能繞一個大圈,走定淮門進建康城中,這樣一來肯定會落到李全的後麵。

因此三人又略作一商議,決定由楊炎和淩翔先帶五千步軍,輕裝簡行,並且帶足繩索,從北安門的城牆上爬進建康城,這樣就能趕李全的人馬前麵,先進建康城去,抵擋一陣。而李顯忠則率領大隊人馬,仍然繞道走定淮門進建康,來支援他們。而且李顯忠又從自己部中拔調出五百名麻紮刀手,交給楊炎、淩翔兩人,讓他們先行帶進城去。

於是三人立刻分頭出發,楊炎和淩翔帶領了五千步軍,輕裝出發。殿前司的軍營離北安門很近,片刻即到。而且叛軍也沒有留人守城,因此宋軍十分順利的爬上城牆,進到建康城中。

進城之後,正好遇到了周信守在各城門的接應人員,才知道不僅是李全率軍進城了,而且叛軍正在猛攻皇城。楊炎和淩翔立刻分兵,楊炎帶一千人先去救援皇宮,而淩翔帶著剩下的四千人趕到正陽門大街,去阻擋李全的人馬。

等淩翔帶領著宋軍到達正陽門大街時,正好趕上李全的人馬也到了。淩翔立刻下令,命重甲麻紮刀兵就在正陽門大街上布下了刀陣。

正陽門大街是連通正陽門和皇宮承天門的大道,在兩側分布著三省六部和樞密院的治公衙門,也是建康城中最為寬闊的一條大道,寬度可達十餘丈,並排可以行走十五匹馬。

但作為戰場,這裏依然隻能算狹窄。淩翔部下雖然隻有五百名重甲麻紮刀兵,但依然能夠布下一個縱深達到二十五列的刀陣。而其他的士兵側分散到正陽門大街兩側的街道中,弓箭手爬上屋頂,各自占領製高點。迅速的完成了在街道上的布防。

而李全帶來的人馬可不比城中烏合之眾的叛軍,也是訓練有素,久經戰陣的軍隊,就在宋軍布好陣列的同時,李全的人馬也同樣布好陣勢。雙方相隔著一百五十餘步,互相對持。

這時淩翔站在刀陣的前方,用劍指向李全軍,沉聲道:“李全,朝廷對你不薄,為何你要協同叛黨,作亂謀反。”

李全並不認識淩翔,他的手下也沒有重甲麻紮刀兵,但畢竟是大宋的武將,以前曾經見識過重甲麻紮刀陣的演練,雖然知道這個陣法很厲害,但畢竟沒有親身經曆過,而過到了現在也沒什麼話好說,立刻命令部將張林帶五百名騎兵,去攻擊刀陣。

張林接令之後,立刻率軍出擊,五百騎兵雖然不多,但在這狹窄的街道上卻隻能拉成長長的一列,前排都跑了一半的距離,後排卻還沒有出動。

馬蹄激踏在青石鋪成的道路上,發出震耳的響聲,雙方一動一靜,距離越拉越近。而這時淩翔以經躍上了一側的屋頂,居高臨下,縱觀全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