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大宋建興六年(117年)的主題是戰爭的話,那麼到了建興七年(1177年),從一開始起,就是一個動蕩的時刻。這一年也是大金的承安元年,繼位一年的大金皇帝完顏允恭,也終於開始擁有了自己的年號,隻可惜,就在大宋內部發生叛亂的時候,金國國內的動亂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因此這時的完顏允恭根本就沒有心情來慶賀。
在鹽州被宋軍雪夜襲擊,金軍大敗,人馬損失近半,偏偏禍不單行,就在這時,又傳來完顏長之再南京公然舉兵造反的消息,完顏允恭雖然不甘心,但也隻好決定,從西夏撤軍,班師回大金去征討完顏長之。
金軍返程的路線還是與進軍時一樣,沿橫山山脈向東而行,經由銀州,渡無定河,進入河東北路,抵達太原府。並且以經派人通知另外兩路金軍的人馬以及駐守京兆府的完顏衍謀,都到太原府集中。準備接應完顏允恭的大軍,征伐完顏長之。
因為現在離紇石列胡沙虎的報信以經過去十餘天時間了,在這段時間裏,完顏長之絕不會什麼也不做。仆散忠義和紇石列誌寧判斷,完顏長之最有可能的動作就是出兵攻取中都。而太原府正好位於南京與中都之間的位置上,無論是進攻南京、回守中都,或是在中途攔截,都是十分有利的位置。
這時金軍全軍隻有十二三萬人馬,其中有三萬多騎軍,盔甲武器具全的士兵還不足五萬。而且糧草物資也都不足,好在是以經決定撤軍了,加上仆散忠義和紇石列誌寧兩人盡全力安撫士卒,沿路又殺馬充饑,因此全軍還算是能夠忍受堅持,少有怨言。
經過了十餘天的行軍之後,這天中午,金軍的大隊人馬終於無定河邊。隻要渡過了無定河,就可以馬上進入大金的境內,因此完顏允恭君臣也都鬆了一囗氣。無定河雖然不是一條大河,但現在正是隆冬季節,河水冰冷凍骨,難以徒步渡河,必須用船隻或是搭浮橋才行。這時全軍都走得人困馬乏,完顏允恭下令就在河邊安營造飯,然後又命人尋找船隻,伐木搭橋,準備渡河。
仆散忠義和紇石列誌寧一麵命人給完顏允恭支起禦帳,供他休慮,一麵又派人河岸尋找船隻,砍伐樹木,其他士兵們也紛紛堆土埋灶,打水做飯,不一會兒,整個河邊成了亂哄哄的一片。
然而飯食還沒有做熟,帳蓬也才隻支起了一半的時候,忽聽身後傳來一陣密集而急促的馬蹄聲,金兵金將回頭看時,隻見從自己背後殺上來了無數騎兵,當頭一麵九素白旌大旗,迎風飄擺。
來的竟是蒙古軍。
仆散忠義和紇石列誌寧都不禁大驚,從一開始撤軍時,他們也一直防備著宋軍追擊,毎天都安排人馬斷後,非常小心。但派出了幾批探報,得到的結果都是宋軍這時正在全力進攻興慶府,並沒有追擊金軍,一連走了幾天,也都平安無事,因此兩人也都漸漸放下心來,又急於趕回金國去,而且認為現在金軍走得遠了,宋軍想追也追不上,也就沒事了。於是也就不在安排斷後人馬,而是催動全軍,盡全力趕路了,好快些趕回金國去。那知宋軍到是真的沒有追來,但追來的卻是蒙古軍。
其實按楊炎最初的想法,是放金軍一馬,讓剩下的金軍都能平安回到金國去,好讓完顏允恭去和完顏長之去爭奪金國的皇位,最好是把動靜鬧得越亂、越大、時間越長越好。
但這時楊炎己被詔回了建康,在臨行之時雖然把西夏後續進軍的諸項事情都安排好了,也和鐵木真達成了攻占西夏之後的成果分配協議,但卻是忙中出漏,把放金軍回去的事情給忘了,沒有向鐵木真說明。
而鐵木真對金軍本來就有切齒之仇,有了這樣的機會,自然決不會錯過。因此楊炎走後,高震率領宋軍繼續圍攻興慶府,在攻城戰中,蒙古軍發揮的作用不大,因此鐵木真隻派弟弟合撒兒、鐵木格、別勒古台三人,率一萬蒙古軍參與宋軍進攻興慶府,自己則領著其他的蒙古大將,率領著兩萬蒙古軍沿途追趕金軍而去。這時高震也沒空理他們。
雖然金軍以經先走了好幾天,但因為是敗軍,走得不快,而蒙古軍全是騎軍,還是一人雙馬, 輪流換乘, 日夜兼程趕路,就連吃飯休息,也都在馬背上度過。就這樣過了三天三夜,蒙古軍竟一連走了近八百餘裏的路程,終於在離銀州城西二十裏的地方追上了金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