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48.八十九西夏的結局(三)(1 / 2)

首先,目前西夏的局麵以經逐漸驅於平緩,但因為還有西夏朝廷的殘餘勢力和維持地方穩定的需要,因此現在西夏還有必要暫時保留十五萬左右的駐軍兵力。將在徹底消滅了西夏的殘餘抵抗勢力之後,則可以保留十萬左右的駐軍,然後再視大宋的統治情況, 再做決定。

同時還要在西夏地區逐步建立在固定的地方駐軍體係。甴於西夏地區以經被攻占,那麼原來針對西夏而設立的蘭州禦前駐軍,也就沒有繼續存在的必要。而在西夏地域之內,楊炎建議設立兩支禦前駐軍,兵力各為三萬,一支設在夏州,另一支設在兀刺海城。一方麵是保證大宋在西夏的統製穩定,另一方麵等到日後北伐,也可以從西夏地區出兵,配合四川的宋軍,進攻金國的西北地區。不過俱體的兵力分配還是等到西夏戰事徹底結束之後再說。而在先期從西夏撤回的人馬,是一部三衙禁軍和一部份地方廂軍。其他的人馬,再陸續撤回。

而對於逃到西平軍司的西夏殘餘勢力,楊炎則認為到並不用急於出兵去征伐,這是因為宋軍經過了數月的征戰,人馬都十分彼憊了,需要一段時間來修整。而且西平軍司一帶地荒人少,兵力有限,發展的潛力也有限。西夏的殘餘勢力逃到那裏,也不過是苟延殘喘而己,起不了多大作用。同時從興慶府到西平軍司一路幾乎盡是沙漠地區,少有城市人煙,大軍的後勤供應十分困難,因此如果不做好充份的準備,就盲目出兵,隻會是大敗而歸。

因此目前的當務之急還是盡快穩定住西夏的局麵,建立起完善的地方行政機構,以保障大軍出征之後的後勒供應和地區的穩定。並且安撫百姓,開展春耕,盡快使當地居民安定下來,並讓一部軍資能夠由西夏地區自給自足,不需要朝廷再供應。另外就是在這段時間裏,多派人手,去打探從興慶府到西平軍司的一路地形,製定進軍的路線,和後勤供應的路線,為曰後出兵征伐西夏的殘餘勢力做好充份的準備。

等到有三個月左右的時間之後,相信西夏地區的局麵就可以穩下來,而到了那時,宋軍也以經休整完畢,一切準備工作都以完成,到了那時在出兵,就可以保證一戰成功。當然在出兵的時候,也不必動用大規模的兵力,人數在二三萬左右,輕裝簡行,快速進軍,另外再動用差不多數量的後勤部隊,也就足夠了。

但聽完了楊炎的計劃之後,韓彥直和葉顒也都認為可行,不過周葵卻提出,在這段時間裏,會不會有外來的勢力幹涉,以至於使本來就明朗化的西夏局勢又變得複雜起來呢?

楊炎認為並不太有可能,他對此也做過一番功夫研究。目前能夠幹涉西夏局勢的幾方外部勢力中,蒙古是大宋的盟友,是不會幹涉。而金國正發生內亂,就算想幹涉,也是有心無力。而吐蕃早在兩年前就被大宋的兵威所震懾,而且吐蕃背後就是昔日的大理,也就是現在大宋的安南路,一但幹涉西夏,必會陷入大宋的兩麵夾擊之中,因此它也不敢幹涉。因此目前來看,唯一有能力幹涉西夏局勢的,隻有一個國家,那就是西遼。

西遼本是契丹皇族耶律大石建立的西域大國,至令以傳有九代,到是有能力幹涉西夏的局勢。但遼國原來與西夏的關係也不算很好,西遼與西夏過去也沒有太深的外交關係,兩國間既有商貿來往,也有互相爭鬥,而且西夏現在已是奄奄一息,本身以經沒有一點力量了,救援它將付出的代價極大,而收益卻可能根本就沒有,因此西遼幹涉的可能性也不大。

而退一萬步來說,既使西遼出兵援助西夏也不足為慮。大沙漠雖然阻隔了宋軍的繼續進攻,但同樣也給西夏軍的反擊代來了巨大的麻煩,因此隻要西遼出兵,宋軍就立刻撤軍,不與西遼軍作正麵交戰,西遼大軍也不可能長期駐守在外,時間一久,自然就會撤軍了。如果西遼軍敢攻來,那麼宋軍正好可以固守城池,堅壁清野,然後派出精銳騎軍斷其糧道,就可以一舉擊敗西遼大軍。

當然在此其間,大宋也要積極展開外交工作,盡量穩定吐蕃和西遼,讓他們最好不要介入大宋與西夏的事務中來。

聽完楊炎的分析之後,韓彥直和葉顒都認為合情合理,而周葵也沒有異議。於是趙忱立刻下旨,在興慶府設立留守司,命辛棄疾主任興慶府留守,主持整個西夏地區的恢複安定工作,並且在西夏地區逐步建立完善的地方行政機構,安任地方官員。又命令高震為副留守,兼任兵馬都總管,暫時按兵不動,按照楊炎的計劃,一麵協助辛棄疾,穩定西夏地區的局勢,一麵積極休整準備,等到時機成熟,再出兵征伐西夏的殘餘勢力。同時又將駐守西夏的人馬中,殿前司的全部人馬都撤回建康,地方廂軍也撤回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