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顏長之接到了使臣的回報之後,也不禁哈哈大笑,將使臣帶回來關於重談議和的協議交給完顏福壽、完顏陳和尚和張鵠三人過目,道:“嶽父,陳和尚、伯逸,你們看南宋的趙忱這是什麼用意。”
現在大金朝廷共設了七位執政大臣,但最受完顏長之信任的就是他們三人。完顏陳和尚和完顏長之情同骨肉,自然對他忠心不二,而完顏福壽雖隻是完顏長之的嶽父,但他除了完顏瑞仙這一個女兒之外,再無其他子女,因此也視完顏長之如親子一般。而張鵠雖然和完顏長之無親無故,但卻是最初投靠完顏長之的舊臣,一直被完顏長之視為左膀右臂,因此盡管年輕,而且資勵尚淺,但也深受完顏長之的信任。幾個人在私下相聚時,完顏長之都還按以前的稱呼,而不是以君臣之名來稱呼他們。
聽了完顏長之的話之後,完顏福壽和完顏陳和尚都沒有發言,張鵠卻笑道:“陛下聰明睿智,怎會不明白趙忱的用意,不過是想借和談來拖延時間,好使南宋恢複國力,並且穩定西夏的局勢而己。而我大金正好可以將計就計,借和談為由,穩住南宋,先擊敗了蒙古,隻剩南宋一方,也就不足為慮了。”
完顏長之點點頭,道:“伯逸之言,和我想的一樣,那麼我們就不妨和南宋虛與委蛇,先對附蒙古韃子再說。”
完顏福壽道:“雖是如此,但對南宋也不可不防,南京、山東一帶也不能輕視,必須有一員得力大將坐鎮才行。”
完顏長之道:“這就是朕把陳和尚招回中都的原因,明天朕就會下旨,加封陳和尙為遂王,領行台尚書省事,節製京兆府、南京、山東諸地。凡事可以自行便宜行事,先斬後秦。”
完顏福壽、完顏陳和尚和張鵠三人都不禁大吃了一驚,他們原以為把完顏陳和尚招回中都是想讓他掛帥出征蒙古,卻沒有想到是要封他為“領行台尚書省事”。
“行台尚書省”,是金熙宗時代設立的一個地方機構。在天會十五年(1137年)十一月,金熙宗下詔廢掉偽齊王劉豫,將偽齊改建為行台尚書省,設在南京開封府, 也設任六部官員。與中都設立的尚書省,功能類似,而官員設置的區別不大,實際就等於是在南京又設立了一個尚書省機構,隻是比中都的小了一號而已。後來完顏亮以“行台尚書省”權力實在太大,將這個機構撤消。
而完顏長之重新設立“行台尚書省”,並委任完顏陳和尚為“領行台尚書省事”,就等於是把京兆府、南京、山東四路的軍政財大權全都交給了完顏陳和尚。換言之,那就是完顏陳和尚基本相當於占據京兆府、南京、山東四路獨立了。而且這種任命,也就意味著完顏長之將會親自領軍,去征討蒙古了。
果然,完顏長之接著道:“放眼我大金諸將,能與楊炎一較高下的隻有朕與陳和尚兩人,朕將南方前線的所有大權全都交給陳和尚一人,好使他能夠不受任何羈絆,全心與南宋對持,朕才能夠放心領兵,去征討蒙古韃子。”
完顏陳和尚也十分激動,雖然他和完顏長之情同骨肉,但也沒有想到完顏長之會對自己這樣放心,幾乎等於是將半個金國的安危都交給了自己一身,也忍不住道:“陛下放心,陳和尚自當盡心竭力,保正大金南境的安全。”
完顏福壽道:“長之,你剛登大位,現在根基尚不穩定,就這樣冒然領兵出征,隻怕是不妥吧。何況你現在以經是大金的皇帝,凡事都要從大局著眼,行軍出征之事還是應該多交給大臣去做,依我看還是讓仆散忠義或紇石列誌寧去征伐蒙古,你還是坐鎮中都為好。”
完顏長之搖了搖頭,道:“嶽父,你說的道理朕也何償又不知道,隻是我大金經過西夏大敗之後,國力以經大損,此番征伐蒙古,不僅難以調集大軍,更不能拖延太久,而且隻許勝不許敗。陳和尚要坐鎮南方,仆散忠義或紇石列誌寧這些人都不是鐵木真的對手,除了朕之外,還有何人能夠勝任。因此明知不妥,也不得不如此。”
完顏福壽聽了,也沒有話說。他知道完顏長之的話也是事實。雖然大金這一次西夏之敗還不算是元氣大傷,但也是損失不小。而且現在是處於南宋和蒙古的南北夾擊之中,在戰略層麵上是極為被動的。由於在南方麵臨著南宋的巨大壓力和牽製,這一次出征困難重重,不僅在兵力上捉襟見肘,而且還必須速戰速決,除了完顏長之以外,大金還確實真找不出第二個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