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現在大宋的局勢非常好。安西路雖然發生了叛亂,但被辛棄疾和畢再遇迅速平定下來,並沒有釀成大變故,因此並未動搖大宋在安西路統治基礎。相反由於宋軍的反應及時,平亂的動作迅速,也對一些心懷異誌的黨項貴族造成了巨大的震懾力,使他們心有餘悸,不敢輕舉妄動。大宋在安西地區的統治反而更為牢固了。
而這時蒙古在金國的北方發動了搔撓性的進攻,迫使金國不得不雙線作戰,疲於奔命。因此在這種情況下,確實是宋軍發動攻擊的大好時機。但俱體的出兵方案,還是要等楊炎回到建康之後,與朝臣商議,才能定決。其實趙忱和幾位執政大臣同樣也意識到這一點,隻是他們對前線的情況並不了解,也要等楊炎回到建康,詳細說明。
等楊炎到達建康之後,趙忱立刻招他入宮,與五位執政大臣一起商議出兵的問題。
楊炎首先向趙忱和執政大臣們介紹了江淮前線的情況。在完顏長之返回中都的時候,雖然增加了金國南境的駐守兵力,但目前金軍的總數達到二十四萬左右,和大宋在邊境布置的三十二萬兵力相比,依然處於劣勢。
而俱體到中原、山東一線,金軍隻有十五萬人馬,而且大宋則有襄陽府、安德府、光州、濠州、盱眙軍、楚州六支禦前駐軍,共計十六萬人馬,雙方的兵力雖然大致相當。但大宋的國都建康距離江淮一線很近,還有長江水道可以利用,而且又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在短時間內,向邊境增派大量人馬。而金國的中都離江淮一線較遠,同時還有蒙古大軍牽製,在短期內難以增援。
另外在山東一線,宋軍的水上優勢十分明顯,作戰範圍可以覆蓋整個山東半島的沿海,也可以牽製住金國的大量防守兵力。可以說目前的形勢對大宋十分有利。唯一有一點難以確認的,就是目前大宋的財政狀況,能夠多大程度的支持北伐。也決定著這一次出兵的規模。
聽完了楊炎的介紹之後,趙忱和幾位執政大臣也都十分興奮,春稅收上來之後,目前大宋的國庫中以經有了一些底子。而且現在以是五月底,再過兩個多月,秋稅也要開始征收,如果再減少一些其他開支,國庫中的存錢可望達到一千萬貫左右,再加上內庫的錢,至少可以有兩千萬貫錢用於軍費支出。
楊炎知道以後,也十分高興,因此趙忱立刻決議,製定出兵計劃,調備物資,至少也要兩個月的時間,到那時,秋稅也就開始收取了,有了這一筆錢,就足夠供應一次中等規模的戰爭。
趙忱當即下令,首先讓樞密院立刻拿出一個俱體的作戰方案出來。其次命中書首立刻開始調集物資,準備供應戰事。然後宣布散朝。
第二天,王炎和楊炎立刻招集三名禁軍的都指揮使,一起商議俱體的出兵方案,經過了十餘天的反複商議和討論之後,終於拿出了一個完整的作戰計劃:
這次作戰還是以荊湖北路和淮南東、西路為主戰場,襄陽府、安德府、光州、濠州、盱眙軍、楚州六支禦前駐軍將全部出動。利州東、西路為輔助戰場,興州、成州、興元府、金州四支禦前駐軍部份出動,再從建康的三衙禁軍裏抽調五至六萬人馬,總計投入兵力在二十五萬左右,分為東西兩路進攻。另外還出動水軍三至四萬,作為輔助力量,總體兵力相接近三十萬。
具體兵力安排是:東路軍以曹勳為主將,集合濠州、盱眙軍、楚州三支禦前駐軍,並由李公佐率領水軍為輔肋。西路軍以高震為主將,集合襄陽府、安德府、光州三支禦前駐軍,甴利州東路的興元府、金州兩支禦前駐軍作為支援力量。楊炎統領禁軍的人馬,居中策應,全局指揮。同時利州西路的興州、成州兩支禦前駐軍也向關中地區發動進攻,牽製金軍的兵力。
作戰目標是:西路以鄧州為進攻目標,並力爭攻取嵩州和汝州,東路則是以宿州和徐州及周邊地區為目標,重創金軍駐守中原的兵力,實現對開封形成兩路夾攻的鉗製之勢,逐步孤立開封地區,並且進一步牽製到山東和關中地區,為宋軍進行下一步北伐中原打下良好的基礎。這一步戰略目標實現之後,再根據俱體的情況,決定下一步的進軍方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