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4.六十一襄樊(一)(1 / 2)

襄陽和隔漢水相望的樊城合稱為襄樊,自古以來就是南北交戰的兵家必爭之地,也是兵取江南的必經之路,三國時期,蜀漢的大將關羽就是死在這裏。

因此宋室南渡,定都臨安之後,宰相朱勝非就力主收取襄陽六郡,拱衛臨安。皇帝趙構也知道襄陽後重要性,特意調遣嶽飛出任收取襄陽的主將。這也是趙構登基之後,唯一一次主動出擊,收複失地的戰役。此後襄陽就成為嶽飛的防區。後來又在此設置禦前駐軍司。而大宋複國之後,對禦前駐軍司進行了大規模的調整,而襄陽也是數不多的依然保留下來的禦前駐軍司之一。

現在襄陽府的禦前駐軍都統製是時俊,也是大宋軍方僅存為數不多的老將。不過說是老將,其實時俊才四十出頭的年紀,正當壯年,隻是現在大宋軍方大多都是三十左右歲的年輕人唱主角,因此才顯得老了一些。襄陽府的禦前駐軍是三萬,有一萬人馬由副都統製張漢英率領,駐守在樊城。留守在襄陽的隻有兩萬人馬。

雖然金軍以經完成了對襄陽外圍的淸掃工作,但襄陽本身就是一座堅城,城牆高度都在四丈以上,並分為前後兩層,而且在後排還有安置床弩和投石機的位置。城樓更是高達五丈有佘,加上與漢水北岸的樊城以一道浮橋相通,相倚而立,互為依托,是一個攻守極佳的戰略要地。

不過金軍也做了不少前期的工作,

完顏長之率軍返回南陽之後,立刻開始了進取襄陽的布置。首先命仆散忠義率軍兩萬,駐守穀城,遏製漢水上遊,又命大將石盞領一萬人馬,駐守宜城,切斷漢水下遊。又派蒲察定住領兩萬人馬,鎮守隨州,以防楊炎帶兵回援。自己和石抹燕山率領溫古孫、古裏甲、術魯、唐國瑞、商景亮等人領八萬金軍,向襄樊發動了進攻。

完顏長之知道,襄樊兩城必須逐個擊破,首先在襄樊的漢水上下遊各搭設了一座浮橋,保證了金軍在漢水兩岸的往來,隨後派石抹燕山率兩萬人馬,渡過漢水,在襄陽城東北下寨,牽製襄陽的宋軍,完顏長率領大軍,首先向樊城發動了攻勢。

樊城隻是襄陽的副城,而且又是背靠漢水,無論是城防還是地勢,都比襄陽差了許多,而且金軍攻城的物資器械都十分齊備。現在又有完顏陳和尚攻取濠州的經驗做借鑒。因此攻城戰一開始,金軍的攻勢就十分凶猛,在第一天就多次攻上了城牆,幸好守將張漢英指揮宋軍,奮力死守,多次打退了金軍,終於還是保住了城池。同時也像襄陽的時俊救求。

但第一天的戰鬥,對金軍來說,隻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雖然完顏長之從完顏陳和尚那裏得到了許多攻城的有益經驗,但畢竟缺乏親自的實踐,第一天的攻城戰,對完顏長之來說,主要的目地還是檢驗一下這些經驗的實際作用,並且衡量一下樊城的防守力量。

第二天,金軍才開始正式使全力攻城,無論是強度還是力度,都要比上一次大了許多,而且宋軍頓時感到壓力比昨天要大得多了,張漢英、範天順、牛富等守將都親自上陣,率領著宋軍奮力守城。

而襄陽的守將時俊也親自率領人馬,趕去援救樊城,但一連兩次出兵,都被石抹燕山攔住,第一次被金軍擊敗,退回襄陽。

但回到城中之後,時俊也知道軍情危急,因此馬上就組織了第二次援救,而且這一次時俊也學聰明了,將人馬分成兩批,以五千人馬為前隊,遇到石抹燕山的攔截之後,雙方立刻展開了激戰。而宋軍第二隊的三千人馬卻趁著這個機會,踏上浮橋,渡過了漢水,趕到了樊城。

這時正好樊城快要支持不住了,宋軍的援軍趕到城下,一陣沖殺,而金軍雖然也有所準備,但隻是防著城中的守軍殺出,卻對城外沒有太注意。而且也不知道宋軍來了多少人馬,因此隻好放棄繼續進攻樊城,轉頭來先迎戰援軍。後來盡管三千人馬隻有一千多人退回襄陽,但樊城卻甴此緩過一口氣來,終於又一次守住了城池。

而完顏長之對此也大為惱火,把石抹燕山狠狠訓斥了一頓。同時命令石抹燕山第二天燒毀宋軍的浮橋,徹底斷絕樊城的援軍。

石抹燕山也憋了一肚子火,到了第二天,立刻出兵,自己領一萬人馬去進攻襄陽,分出另一萬人馬去焚燒浮橋。盡管時俊也率軍出戰,與金軍極力爭奪,但畢竟一心不能二用,在守住襄陽和保護浮橋的兩者之間,隻能選擇守城為上,結果終於被金軍燒毀了浮橋,切斷了與樊城的聯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