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不出楊炎所料,就在宋軍進駐德安府之後一天,就有探子來報,金軍的各路人馬都在向隨州移動,顯然是要先對付援軍。
其實完顏長之這麼做,也有說不出的苦哀。現在金軍有兩種選擇,一是繼續強攻襄陽,隻留少數人馬阻擊宋軍,在宋軍突破阻擊之前攻下襄陽,二是隻留少數人馬牽製襄陽,集中優勢兵力,先擊敗宋軍的援軍,然後再進攻襄陽。
雖然經過完顏長之的分柝開導,金軍的主要將領都初步擺脫了對火炮的恐懼心理,但這種效果落實到士兵身上,能有多大的作用,還不得而知,畢竟士兵的思想和將官不同,在他們看來,反正在戰場上衝到前麵去挨炮的不是那些將官,而是自己,自然會找一些無關緊要的話來說了。
就算全軍都能接受自己的觀點,但對於火炮的恐懼感,也不可能一下就完全消除幹淨,而且火炮畢竟是一種比此前任何武器都厲害得多的新型武器,襄陽城中有了火炮之後,防守的實力無疑得到了極大的增強,在城外堆土山這種攻城方法也很難奏效了,因此想攻下襄陽,可不是能在短期做到的。
選擇第一點是根本不可能,完顏長之幾乎可以斷定,在自己攻破襄陽之前,宋軍就一定會突破金軍的阻擊。因此隻能選第二條路。而且從兵法上來說,圍城打援,也是非常合理的戰術,畢竟如果能夠順利擊敗援軍,能夠造成困守在城中守軍的絕望感,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目地。
而從南征開始,完顏長之首要的攻擊目標就是襄陽,然後以襄陽為基礎,盡取江北之地,盡管戰局變化,並不是完全按完顏長之的預料進行,但從結果上來看,金軍以經攻下了樊城,等於得到了一半的襄陽,仍然是右一步步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如果這一次能夠徹底擊敗楊炎的大軍,不僅可以取下襄陽,就連全取江北之地這個目標也並不遙遠了。
因此完顏長之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之後,終於決定,緩攻襄陽,先打援軍。首先下令從淮西趕來的六萬人馬都駐留在隨州,自己又從進攻襄陽的人馬中抽調了五萬人馬,連同仆散忠義、蒲察定住、溫古孫、古裏甲、術魯、唐國瑞、商景亮等大將趕去隨州,拒敵楊炎。留在襄陽的人馬隻有三萬五千左右,由石抹燕山和石盞率領。因為這時襄陽城中的兵力不足兩萬,即使加上荊門軍的人馬,也不過三萬人,留駐的兵力應該是足夠了。
隨州本來還有蒲察定住帶領的兩萬人馬,完顏長之共計在這裏以經集中了十三萬的兵,來對付楊炎的援軍。顯然就是想要一舉擊敗楊炎,取得這次南征的決定性勝利。
※※ 支持原創 ※ 《宋翔》首發於1*7*K小說網 ※ 支持正版 ※※
德安府位於荊湖北路與淮南西路的交界處,治所名叫安陸位於漢水的支流溳水下遊以東,而隨州正好在德安府正西、溳水上遊以東,剛剛擋住了救援襄陽的路線。
大宋複國之後,在德安府設立了禦前駐軍司,兵力為三萬,劉仁先駐守隨州時帶走了兩萬,這時德安府中隻留有一萬禦前駐軍。楊炎救援江淮時,帶去的兵力是七萬,這次回援襄陽,不僅全都帶回,而且還加上了光州禦前駐軍都統製劉複武,和二萬人馬,宋軍的總計兵力在十萬左右。
雙方顯然都是準備把這裏作為主耍的戰場,因此在一開始,都並沒有急於進軍,而是等自己的人馬全都聚齊。就這樣一連過去了四五天,雙方都在頻繁的調兵遣將,積攢力量。同時也在尋找著發動進攻的機會。
進攻還是首先由金兵發起。因為雖然在這個局部的戰場上,金軍的兵力占優,但這裏卻以經深入大宋境內,宋軍隨時都有可能得到援軍,對耗下去,於金軍不利。因此等金軍的兵力聚齊之後,完顏長之立刻下令,命蒲察定住率領二萬人馬,向應山發動進攻,試探宋軍的反應。
應山是個縣城,位於德安府城正北約五十裏處,應該說是個比較重要的位置,但蒲察定住的人馬殺到,十分輕鬆就取下了應山,宋軍似乎跟本就沒打算在應山與金軍發生衝突。
這一下完顏長之也不禁有些摸不著頭腦了,楊炎現在打得是什麼鬼主意,莫非是等著金軍進攻到徳安府城下去,或者還是在等待著調集援兵來。又等了二天,宋軍還是沒有任何動靜,不過現在金軍也是實在等不起,因此完顏長之下令,人馬沿溳水前進,到德安府城下駐紮,然後出兵到城前,向宋軍挑戰。同時也打定主意,如果楊炎還不出戰,那麼自己就分兵去取複州,看楊炎怎樣應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