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7.九十五禦駕親征(1 / 2)

在開封府城外,宋軍紮下的營寨連綿十數裏,一眼都難以看到盡頭。而就在這時,在大營中間,一根高聳屹立的旗杆上,一麵數丈長的明黃色大旗正在緩緩升起,上麵繡著一條五爪長龍,迎風招展,仿佛躍躍欲飛一般。

宋軍的將士們都麵向著這麵黃色龍旗的方向,齊聲高呼著“萬歲,萬萬歲。” 聲振雲霄,數裏之外都可以聽得清清楚楚。

而這時在大旗之下,大宋的皇帝趙忱金盔金甲,披明黃色戰袍,左帶彎弓,右佩長劍,一身戎裝,騎著高頭大馬,在文武大臣的陪同下,走到早己為他搭建好的金頂禦帳前。

原來趙忱決定禦駕親征之後,朝中的大臣立刻開始淮備策劃,眾人商議決定,一起出征的大臣是韓彥直和王炎,出動了五萬大軍護駕,由主管殿前司公事李顯忠領軍。

不過這次趙忱親征,並不在前線設置行宮,因此各地的公文還是送到建康府來,由以趙汝愚為首矷執政大臣參閱處理,如果有決定不下來的事情,再派人送到前線,由趙忱批視。因為這次隨趙忱親征的有兩位執政大臣,為此又特意選拔陳亮和陳良翰兩人暫時進入政事堂,補齊執政大臣的人數。

一般來說,大宋的皇帝親征,都不會親臨第一線,隻需在前線稍後的位置坐鎮即可。因此韓彥直、王炎、李顯忠等人商議,就在蔡州設立臨時行在,皇帝的一行人馬就駐紮在那裏遙控指揮作戰,或許提前一步,到陳州或是許州也可以。但趙忱卻認為這樣也未免太消極了,堅持一定要到第一線的軍營中去坐鎮,眾大臣也勸止不住,禦駕也隻好一路向北,來到了楊炎駐紮在臨蔡關的大營。

臨蔡關在開封府正北約不到三十裏的地方,比起當年嶽飛進軍的朱仙鎮,更加靠近了開封府。在這裏幾乎可以與金兵守衛開封府的外圍防線遙遙相望了。而也是宋軍進攻開封府的主要路線,在這裏駐紮著六萬大軍。並且以經與金軍的前哨人馬發生了多次小規模的戰鬥。

楊炎早己得到趙忱將會親臨自己大營的消息,對趙忱禦駕親征,楊炎並不反對,相反還十分支持。對目前的大宋來說,皇帝尚武並不是一件壞事。而且在楊炎看來,戰事發展到現在這一步,攻取開封府,並不是十分困難的事情。因此也在營中搭建好了禦帳,等待著皇帝的一行人馬到來。

眾人一起翻身下馬,擁促著趙忱,走進了禦帳。然後趙忱居中就坐,眾人參拜禮畢之後,各自就座。在趙忱左側是宋軍北伐的主將楊炎,右側是這次隨同趙忱禦駕親征的當朝首相韓彥直。其他隨行的官員和宋軍的主要戰將按班次分列左右。聽皇帝訓話。

趙忱起身道:“諸位愛卿,我大宋自靖康以來,被金虜所欺,掠我二聖北狩,奪我半壁江山,占我陵寢,使祖宗不得瞑目,虜我子民,使百姓流離失所。凡我大宋朝民,皆萬世不可忘此辱!如今我大宋出師北伐,幸蒙眾卿勤力王事,三軍用命,旌旗所到勢如破竹,收複失地一雪前恥,此皆將士之功。如今金虜己屢經敗衄,銳氣沮喪,東京再望,強弱已見。中興大業, 在此一舉。還望各位愛卿精誠竭力,興朝廷踐土之望,拯斯民塗炭之中。日後淩霄閣上,名垂青史,子孫萬代,皆受恩澤。”

眾將聽了,也都群情激揚,齊聲道:“臣等必當盡心竭力,以報朝廷。”

趙忱點點頭,又道:“朕雖然親征於陣前,但並非全軍主將,故此兵旅之事,仍由楊愛卿全權付責,攻殺戰守大計,皆可便宜行事。朕絕不幹涉。凡事有敢違抗軍令,就是朕帶來的人馬,也任由楊卿依軍法處置,絕不姑息。”

眾人聽了這番話,也都大為放心。絕大多數人都不喜歡皇帝禦駕親征,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擔心皇帝會因為自已的好惡,任意幹涉前線將領的指揮,結果不但不能鼓舞將士的士氣,反而造成政令不能統一,甚致是亂指揮,而引起混亂。

趙忱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而且他對楊炎的能力和為人都是是絕對信任,也知道在行軍打仗方麵,自巳還是個門外漢,因此一開始就申明,在軍中仍然還以楊炎的號令為準,從而也減少了許多不必要的麻煩。

眾將又齊聲稱喝,然後楊炎才分派眾將任務,隨後散帳。

等到眾將散去之後,大帳中隻剩下趙忱、楊炎、趙月如、韓彥直、王炎、李顯忠、戚方等幾人時,趙忱這才問起現在的戰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