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建仗劍遠眺,頭也不回道:“兵機因時而動,這一次,咱偏要冬日用兵,卷甲而趨,趁勢下堅城!”
……………………………………………………………………
十月末,東吳的使者離開後,漢軍帥旗前移往陽平關而來,還真是為北伐做籌備。雖然隻是為虛張聲勢,但諸葛亮也要親自領軍,畢竟馬謖敗亡的例子殷鑒不遠。
諸葛亮車駕大張旗鼓,沿著官道直至陽平關,宣揚伐曹大義,引得各方細作紛紛回報。
探馬來報丞相將至,高建等早早披掛整齊,在關下相迎。
漢軍赤旗如林,簇擁著輛素車,上麵一人安坐,乃大漢丞相是也。
“拜見丞相!”
眾人齊齊見禮,諸葛亮的目光再次掃過高建和薑維,讓他們於左右伴行,好隨時打磨雕琢。
憶往昔,三十年前,自己差不多也是這個年齡追隨先帝。昔日英雄已逝,自己也從少年到白頭。但恢複漢室的願望仍在!心中的壯誌從未熄滅過!
他還想坐著素車,統帥萬軍,將赤旗的榮光再次插遍天下,落下的太陽重新升起,照過邊疆每一個胡酋部落,讓他們牢記:明犯大漢天威者,雖遠必誅!
隻有如此,他諸葛亮才能不負三顧茅廬之情。
不多時,漢軍將校十餘人便進了陽平關。
“高校尉!”諸葛亮視察關防,還算滿意,忽然手中羽扇一點。
“末將在!”高建上前作揖,等候軍令。
羽扇輕搖似在權衡決斷,諸葛亮沒有立刻下達軍令,最後一次審視麵前這個年輕小將,久久無言。
此子若是不亡,他日能成為下一個萬人敵嗎?
最終還是下達軍令:命高建率領一千人走陳倉道,進駐大散關,作出攻打陳倉舉動,等待後續大軍抵達,會攻陳倉城!
“末將領命!”高建接過兵符,當天下午就領兵出征。
…………………………………………………………………………………………………………
建興六年,冬,漢軍已趙雲為主將,鄧芝為副,起五萬大軍進入散關,意圖奪取陳倉隘口,北伐關中。
陳倉守將郝昭聞報,一麵加強守備,一麵差人飛馬關中,向鎮西將軍曹真請援,稟報軍情。
“老夫追隨趙將軍多年,經曆過漢中大戰,若論勇猛,以張飛、趙雲為最。但即便是兩位將軍在,用一千人馬,也攻不下陳倉城。”
鄧芝指著輿圖置氣,“小子,你敢從丞相手中接下這個軍令,可想過怎麼用兵?”
楊武將軍鄧芝這麼問,不滿之意溢於言表。因為跟隨趙雲以來,漢軍每次作戰,他們都是偏師或者疑兵,自然久勞無功。
高建抖擻精神,仔細盯著探查出來的地圖,陳倉城所處位置的確易守難攻。
良久之後,他才一字一頓道:“伯苗公(鄧芝字伯苗),我知丞相意在虛張聲勢,引誘魏軍主力來攻,調動敵人、疲憊敵人,好為來年出祁山做準備。”
“你繼續講。”
“調動魏軍就要多樹旗號,廣建營寨,連日攻城,圍而不克,這些自然無甚功勞。”講到此處,高建用手朝輿圖上重重一點,疾聲道:“若是能化虛為實,一舉拿下陳倉城呢?”
看著對方尚顯稚嫩的麵孔,鄧芝歎了口氣,忍不住笑了起來,道:“化虛為實,攻下郝昭鎮守的城池?小子,你這莫不是在癡人說夢?”
如此狂妄自大,拿攻城當兒戲,在鄧芝的眼裏,高建不過是個毛頭小子,不堪大用。
此時日落西山,斜陽殘照,駐守大散關的漢軍將士一片肅殺,隻待軍令。
“天下沒有打不破的城池!”高建大聲道:“陳倉,我奪定了,你們等著瞧!”高建堅定的聲音從鄧芝身後傳來。
戰爭是否存在奇跡?無人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