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時應天府清兵守軍總共一萬三千人。
這其中包括來自周邊急調來的軍隊,可以說就是支雜牌軍。
時、勢皆在明軍這邊。
吳爭沒有絲毫猶豫,在三軍到達預定位置時,下達了總攻命令。
沒錯,首戰便是決戰,這一直是吳爭的風格。
要麼不打,打就孤注一擲!
不得不說,此戰興國公王之仁的水師受壓最為嚴重。
從長江西進,這沿江的數百門岸炮,對他的水師威脅最大。
這些火炮是大明設置的岸防炮,可在現在,居然成了清軍阻止明軍的武器,可謂死物無情啊。
但王之仁絲毫不為所動,他親率水師艦艇冒著炮火強硬突進,以一天的時間,到達應天府以北登陸,並兵分三路,向儀鳳、鍾阜、金川三門發起了進攻。
而此時,魯之域部正在進攻石城、水西二門,吳爭率部正在正陽門以南二、三十裏地,與清軍的駐防部隊激戰。
洪承疇什麼都防到了,但他沒有防到,王之仁的水師已經強大到這種地步。
更沒有預料到王之仁堂堂興國公,竟會屈從於一個稚子之下,聽從他的號令。
洪承疇因手中兵力捉襟見肘,把主要兵力都布置在西、南兩個方向,這也是吳爭在正陽門外遭遇清軍頑強抵抗的原因。
可洪承疇放鬆了對北麵三座城門的防守,實際上,就算洪承疇想到了,也沒有兵力可調動了。
兩天兩夜的激戰,首先突破的就是王之仁部,第三天淩晨,金川門告破。
得知明軍入城的消息,已經兩天兩夜沒有合眼的洪承疇喟然一歎,援軍趕不上了。
對於這個結局,兩天前他已經有預感,因為明軍的推進速度太快了。
幾乎是不顧一切地從西、南、東三個方向並頭齊進,這在以往是很難想象的。
這不是幾百人的軍隊,上萬人的軍隊調動、行軍,所需要的準備,那至少也得三天吧。
可城外那小子居然就做到了一聲令下,大軍說開拔就開拔了。
而王之仁居然還真聽他的。
這還不算,如果西麵沒有那一支來曆不明的大軍進攻,自己還可以抽調西門守軍增援北門。
洪承疇到現在也沒弄清楚,西麵那支明軍的來曆。
雖說知道這支軍隊從寧國府、太平府一路破關斬將而來。
但洪承疇沒有時間,也沒有精力去管它,他的精力一直專注在兩次擊敗自己的吳爭身上。
而現在,洪承疇才發現,吳爭並非此戰的主角,真正的主角是王之仁。
吳爭的南路和西麵明軍,不過是吳爭吸引自己的障眼法,是佯攻。
真正的殺手鐧,竟是興國公王之仁的水師。
這讓洪承疇萬分感慨,自古英雄出少年啊。
如此潑天巨功,這少年竟說讓就讓,以自身為誘餌,吸引自己的注意力。
然後明下棧道暗渡陳倉,給了王之仁一個彪炳史冊的機會。
怪不得……怪不得啊!
堂堂興國公,竟會聽從一個稚子的號令,如此大功,哪怕是自己,又如何不心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