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72.第四百七十一章 繼續和談(2 / 2)

想想也是,畢竟滿清人口不多,想統治這麼多漢人,還是必須要依靠漢人。

真要將全天下漢人逼急了,怎麼統治?

這與洪承疇之前數次上疏的意見相符,而此時洪承疇出使江南,自然是洪承疇在朝堂上占了上風。

而多爾袞向來與洪承疇不對付,那麼可想而知,皇帝是站在洪承疇這邊的。

這個想法讓吳三桂感覺機會來了,他心中對多爾袞有著強烈的怨恨,如果不是多爾袞出爾反爾,他吳三桂何至如此境地?

之前對多爾袞惟命是從,那是不得已,如今吳三桂決定,向洪承疇靠攏,從而得到小皇帝的青睞,以換得重新單獨領兵的權力。

吳三桂專程設宴款待洪承疇。

洪承疇哪會不領會到吳三桂的用意?

可洪承疇知道,朝中降臣們聚集得再多,繩擰得再緊,真正的話語權還得依靠在外領兵的將軍,而領兵的將軍需要朝堂的代言人,於是雙方幾乎是一拍即合,皆大歡喜,不要言語,建立攻守同盟,雙方心知肚明。

至於清軍傷亡和損失,對於二人而言,根本不放在眼裏,二人的想法雷同——關我屁事?

……。

人的忍耐度其實是很有限的,特別是對慶泰朝那些養尊處優的文臣來說。

畢竟大明亡的速度太快,他們還沒有真正嚐到什麼叫艱苦抗戰的滋味。

他們滿口的大義,可真正落實到他們身上,那就兩說了。

倒不是說慶泰朝文臣想投清,這一點肯定是不會的。

可問題是慶泰朝實力薄弱,這一戰從開始到現在,僅打了半個月,可朝廷的消耗已經見底,說國庫裏跑老鼠,一點兒都不誇張。

三萬新軍那是全靠陳子龍等人嘴皮子一突嚕,“化緣”來的。

朝廷現在連俸祿都發不出來,這種情況很可能要維持到夏糧征上賦稅之後。

雖說文臣們一般都家底厚實,可真讓他們半來年不領俸祿,那壓力還是很大的。

所以,從鎮江城光複之後,不少人已經在“呐喊”停戰,在他們看來,守住這“半壁江山”那已經是足可泰山封禪的巨大勝利了。

此時清廷出使議和,正好契合了這部分人的心意,可謂一拍即合。

就連一直呐喊光複河山、打過江去的陳子龍也不例外,不過與那些人不同的是,陳子龍是真正感覺到這仗不應該再打下去了,再打下去,不用清軍南下,朝廷自己就垮了。

官員俸祿、士兵糧餉、賑濟百姓、修繕建築,哪樣不要錢?

先不說這些,就說這一仗打到現在,鎮江府光複,儀真那二萬多為國捐軀的將士,數萬人的撫恤,得多少銀子?

想想這些,身為首輔的陳子龍就已經一頭官司了。

所謂不當家不知柴木油鹽貴,隻有不在其位之人,才能在街上激昂狂呼,打過江去。

不僅是陳子龍,張煌言也讚成暫時停戰,連不知兄弟、獨子生死的錢樂肅都同意停戰。

那麼內閣五人就有三人同意了,議和,列入了慶泰朝議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