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79.第一千五百七十五章 舌槍唇箭(1 / 2)

江北大戰時,在儀真防禦戰最危險之際,陳勝為了保住所率金華衛一點骨血,“哄騙”史坤率部突圍、轉進。

而史坤在撤離儀真之後,突聞背後“隆隆”重炮聲,方明白陳勝用意,於是他毫不猶豫,毅然率部返回儀真,回到儀真城外後,從東城繞至北門,對正在休息的敵軍騎兵,發動了突襲,猝不及防的清騎被打了一記悶棍,潰不成軍,史坤由此一戰成名,此時的史坤已經晉升為指揮使。

需要說明的是,北伐軍軍銜中的指揮使,已經不是一個職務,而是一種軍銜,相當於少將。

指揮使前麵雖然冠名,方才成為職務,譬如吳淞衛左營指揮使。

而都指揮使,既是軍銜,又是職務,這相當於一個兵團司令,它的下麵就是二至三營指揮使。

也就是說,衛,常在,而將領不常在。

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將。

這就是吳爭結合這個時代,對軍隊的整改。

此舉的最大用處,就是將軍隊牢牢地控製在自己手中,杜絕兵隨將走的傳統弊端。

當然,此時的史坤,已經有了另外一個稱號——冶山護國軍司令。

天曉得,吳爭為這個不在北伐軍編製之內的“稱號”,費了多少腦筋。

好在這名號算是喊出去了,史坤手下也有了五千人馬,台子搭起來了,至於最後能走到哪一步,恐怕隻有上天知道。

吳爭自認不是孫武再世,他所用的方法其實非常簡單,那就是廣撒網,方可多撈魚。

通俗地說,就是有棗沒棗,打一竿子再說。

李過確實是不太了解吳爭,在李過心裏,吳爭令他率廣信衛北上充當誘餌,等於是將廣信衛當作了炮灰,能活著完成任務最好,全軍覆沒也是得其所哉。

所以,李過雖有北伐之心,但他首先想到的卻是自保,也對,當阿濟格率軍增援鳳陽城,鳳陽府周邊的局勢瞬間扭轉,加上原三萬清軍守軍,敵我的兵力對比,已經成了五萬對三萬多,而且,隨著阿濟格的到來,清軍的兵力一直在擴大。

這樣的情況下,李過自然沒有與阿濟格決戰的心思,那麼,錢謙益的到來,讓李過找到了一個平衡點。

拖著不打,這才是李過真正的想法。

所以,一旦阿濟格派人邀請李過會晤時,李過想都不想就一口答應了。

……。

“你若歸順本王,本王可以授你巡撫一職,或者領鳳陽將軍銜,保留廣信衛的建製,隻須改個名稱……另外,本王可替朝廷應允,賜你旗籍,永享受寶貴。如何?”

阿濟格的延攬水平確實不咋樣,但他直接了當,反而幹脆,讓人相信。

李過相信了,因為他知道,阿濟格其實日子不比他好過多少。

兵權是有了,可難在補給,想想,近十萬大軍的吃喝拉撒,每天都能逼瘋人。

一旦阿濟格失去清廷的財力支持,說瞬間崩潰是誇張了,但,絕對能讓阿濟格吃不了兜著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