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爭抿了抿嘴,再次笑道:“晉王也沒說不助我一臂之力啊?爹,這次北上危險是有,但應該是有驚無險……有第一軍數萬虎賁在側,兒子安全得很。”
吳伯昌看著吳爭,沉默良久,他知道,攔不住兒子,也不該攔。
“去吧……。”吳伯昌揮了揮手,將臉微微扭向一邊,“如果事不可為……須記得家中妻兒……還有,爹在,大不了……咱們再回平崗山去。”
吳爭鼻子一酸,趁著點頭將頭低了下去,“兒子謹記。”
……。
吳爭北上,那是經過大將軍府諸公共同商議,形成的共識。
危險確實是有,但吳爭也沒哄騙父親,確實不凶險。
揚州、淮安也在大將軍府治下快一年了,泰州、吳淞二衛正在前線,加上第一軍已經渡江,這樣的規模,吳爭若還有有不測,那就沒話好說了。
但真正讓諸公形成共識的,並不是吳爭北上沒有凶險,而是必須北上。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況是萬乘之尊?
諸公讚成吳爭北上,最大的原因,還在於吳爭提出的戰略,那就是能“以奇勝”就絕不“以正合”,能打局部勝戰就絕不決戰。
這個戰略思想,符合如今大將軍府的現狀。
北伐軍攏共就二十萬人,那是大將軍府上下,省吃儉用才“置辦”下的,損失一衛,那就短時間內很難補回。
而清廷,在橫貫東西,陝西、河南、山東一線,部署了不下三、四十萬大軍。
這樣的戰線,絕不能並頭齊進,須單點突破,撕開一個口子,然後不斷地擴大戰果,讓清廷的傷口不斷流血,直至傷重無力回天。
那麼,新壩大捷,無疑是撕開了清廷陣線的一個小缺口,把這個缺口擴大,也就是說,收複海州,打開進軍山東的大門,這無疑是投入最少,回報最多的戰略方案了。
吳爭就是這個意思,大將軍府諸公也認同。
但,吳爭真要這麼做嗎?
如果是,他就不需要北上了。
如今的吳王,等於是華夏反清最亮麗的一杆旗幟,再大的事,也沒有吳王殿下的安危重要。
隻要大手一揮,一聲令下,囤於江都、泰州、通州一線的第一軍,便會以排山倒海之勢北進。
吳爭還需要自己去嗎?
他麾下猛將如雲,反觀清廷在這些年裏,已經被吳爭剪去了最得力地幾張羽翼,譬如多鐸、博洛,直至多爾袞。
雖說相較於建興朝、大將軍府,清廷的實力依舊強大,但此時的北伐軍已經不再是三年前的北伐軍,清廷,也不再是三年前的清廷。
那吳爭北上,究竟是何意圖?
原因很簡單,清廷嶽樂派率大軍增援海州,讓吳爭意識到,自己認為海州是突破口,清廷一樣知道,那麼,連敵人都知道了,突破口就不再是突破口,而是“坑”、血肉磨坊。
意識到這點的吳爭,怎麼可能將他賴以生存的第一軍主力投放到海州去?
但,吳爭終究是決定將第一軍主力投放到海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