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林軒一行人在伯班克參加《強尼·卡森今夜秀》的錄製時,《小鬼當家》的第一波影評也釋放出來了。
《芝加哥論壇報》給予電影以極高的評價,認為這是一部“暖心的假日必看電影”。署名為阿裏·巴克利的影評人寫道,“電影從一個孩子的視角講述了一段發生在聖誕節期間的現代童話故事。傑克森·林的精彩表演讓觀眾們可以很清晰的感受到李·麥卡利斯特的情緒變化。電影中最好笑的部分是那些設計巧妙的陷阱,雖然看起來有點過於複雜,但充滿了獨特的童趣。當喬·佩西和丹尼爾·斯特恩被這些陷阱折磨的死去活來時,我在電影院裏看見一位我奶奶年紀的女士也和她的孫子一樣都在笑個不停。影片的結局也很棒:經曆了一個讓他難忘的平安夜後,一個被收養的孩子在聖誕節這天,更好的融入了這個家庭,還有什麼比這溫馨的嗎?毫無疑問,這是約翰·休斯寫過最好的劇本,也是我看過最好的聖誕電影之一。”
《芝加哥太陽報》則認為電影水平相當一般。娛樂版總編輯、著名影評人羅格·艾伯特隻給電影打了2.5分(滿分是4分)。他將影片中的“製作精巧的陷阱”比作“魯布·戈德堡機械”(一種被設計得過度複雜的機械組合,通常以迂回曲折的方法去完成一些其實非常簡單的工作)。他諷刺道,“如果有10000美元的預算和電影道具師幫忙的話,這些陷阱是任何一個8歲孩子都能製作出來的。不合理劇情讓他很難去理解和關心李·麥卡利斯特所處的困境,更無法共情。”不過,他還是對林軒在影片中的表演給予了比較高的評價。
獨立影評人羅納森·喬森鮑姆在ABC電視台的某個節目上對電影的評價同樣不高。他說道,“電影本身還算有趣,講述了一個小男孩在聖誕假期被遺忘在家裏,於是他可以在整個房屋裏盡情探索和玩耍的‘奇幻故事’。然而,電影中的很多‘施暴鏡頭’(這裏指兩個劫匪因為陷阱而受傷的鏡頭)並不適合它本身的受眾觀看,而一個又一個的穿幫鏡頭讓電影看起來很出戲。”
當林軒讀到/看到這些影評時,他才知道,噴子並不是華國特有的產物。原來早在九十年代初,各種“合理帝”就已在米國的影評界展露了頭角。不過,由於電影目前隻在芝加哥和周邊地區放映(類似於華國的“點映”),約翰·休斯認為這些負麵影評對電影口碑的影響力不會很大。
1990年,米國的互聯網還處於商業應用的萌芽期而已,消息傳播的速度還很慢。林軒剛來米國時,也曾想過買一台筆記本電腦用來上網,但被一個叫做“麥金托什移動版”的玩意兒了勸退了。這家夥重達16磅(7.3公斤),跟“移動”兩字基本不搭邊,從房間一處挪到另一處都費老勁了,更別說隨身帶著使用了。
《強尼·卡森今夜秀》的平均收視人數是650萬。每周的收視人數峰值一般發生在周五,畢竟節目的播出時間是23點以後了。林軒這一期剛播出時,實時收視人數隻有410萬;林軒表演鋼琴彈唱時,實時收視人數迅速上升到了590萬;林軒和尼古拉斯·金比試試,實時收視人數已經暴增到了820萬;惠特妮·休斯頓在節目最後演唱時,受到林軒和這位米國天後的雙重影響,實時收視人數達到了不可思議的1140萬!要知道,1990年,米國所有深夜節目加起來的平均收視人數也隻有1550萬。
更讓NBC電視台喜笑顏開的是,《強尼·卡森今夜秀》第5846期重播時,實時收視人數達到了節目重播平均收視人數的三倍左右!
節目播出的第二天,就和劉芯薇預料的一樣,“傑克遜·林”這個名字迅速響徹了米國的大江南北。
米國的三大報紙《洛杉磯時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接連發表了關於林軒的報道。其中,《洛杉磯時報》近水樓台先得月,在第一時間采訪到了林軒的大舅、新任華佳律師事務所首席律師吳天緣。根據采訪內容,這家報紙在11月14日刊發了標題為“來自華國的功夫小子即將在好萊塢首秀”的評論員文章。
由於文章裏提到林軒參演過《紅高粱》電影,急於了解林軒更多信息的米國人民,將音像店裏這部電影的錄像帶搶購一空。這讓《紅高粱》電影的米國版權方既高興又遺憾,高興的是剩下那點存貨終於賣出去了;遺憾的是由於電影在米國的票房表現一般,他們灌製的錄像帶數量很有限。
林軒此時正和劇組一行人在舊金山的各大影院路演。參加完《強尼·卡森今夜秀》後,約翰·休斯第一時間就決定多去幾個城市跑路演,讓林軒得到更多的曝光機會。作為全米華人最多的城市,舊金山成為了電影的路演首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