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第三十五章 夷夏之辯(2 / 2)

“嗯,清平你大學專業是諸夏古曆史,想必對這個比較清楚。”虛承子點點頭,麵帶微笑地看著清平,神色中流露出幾分讚許之色,“那你且來說說這安史之亂。”

“好的,請諸位靜聽。”平日裏嘻嘻哈哈的清平,談到專業知識一反常態的嚴肅起來,用一種可以模仿的拙劣播音腔說道:“安史之亂是東元1306年至東元1314年,唐玄宗統治末期到唐代宗統治初期,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後發動的戰爭,這是一起顯而易見的,由矛盾累積過多而引發的內戰,也是大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

“嗯,難為你畢業好幾年了,這些專業知識記得這般牢固,連數據都沒有錯漏。”虛承子看著一臉期待的看著自己的小徒孫,不由得誇獎了幾句,接著便話鋒一轉,“但這僅僅隻是表象,安祿山的先祖是西域粟特貴族,其母突厥人也,突厥者,瑪爾博人後裔,難馴之異族也。史思明乃是安祿山同鄉,亦是突厥人也,瑪爾博人後裔,狼子野心昭然若揭。

大唐上下皆是我諸夏一族族人,玄宗皇帝在位時,勤於政事勵精圖治,開創了開元盛世,唐玄宗年老後逐漸怠慢朝政、寵信奸臣,但仍不失為一位守成之主。

我知道你們心中疑惑,安祿山和史思明等人,明明一直是玄宗的臣子,又曆任大夫、節度使等高官厚職,即便是起兵造反之初,也是以[憂國之危]、[奉密詔討伐楊國忠]為借口,怎麼能不是內亂呢?

其實不然,仔細觀察會發現,安祿山一開始重用的臣屬,大多是異族,後期建立大燕,偽朝廷中的高管顯貴也以突厥人、契丹人以及奚族人為主。先聖有言[夷狄入諸夏,則諸夏之,諸夏入夷狄,則夷狄之。],安祿山等人入而複叛,豈能稱為諸夏之人?

須知,夫夷夏峻防,一王大法,胡主諸夏,幾變於夷,聖經明義,千載或湮焉。

安祿山起兵造反,裂土為國,建立夷狄偽燕之國,便已獲罪於天,不然其掀起的安史之亂,在曆史上也不過持續了短短七載有餘,如何當的起[命規走勢偏離天定]之說,引得昊天震怒,命玄天蕩魔祖師前來處理。

要知道,祖師乃是蕩魔誅邪持戈之神,說白了就是戰神、軍神,非是獲罪於天,如何會要出動祖師這等大神?”

“弟子先前愚昧了。”四人聞言齊齊叩首,心中凜然,如此看來昊天上帝雖然嘴上不說,但實際上十分討厭異族,上有所好天庭眾神自然從善如流,這畢竟是關係著尊位權柄的立場站位問題,稍有差池,怕不就是打落神位,鎮壓無數元會。

虛承子見幾人明了自己的意思,手中掐訣,停掉光影法術,從蒲團之上站起身來,決定最後再給門人們敲個警鍾。

“我真虛觀一脈,包括整個太和玄武派,俱是滿門忠烈,曆朝曆代外寇入侵,門人弟子盡皆下山,解救世人鏟除外寇。

常常一場災禍過後道派中人十不存一,遠的不說,就說146年前的倭寇南侵,我真虛觀上下一十六人下山,救濟世人掃除寇患,隻留下年僅9歲的我一人,留在山上打理道觀,他們一去不回,盡皆留在那場戰爭裏,那片戰場上,換來的隻有諸夏帝國成立後,發下的一十六塊抗倭英雄獎章和一筆道觀修繕款。

可是斯人已逝,就算再發放補償,逝去的人也回不來了。我的要求也不高,隻是你們行事之前,想想我真虛觀曆代英靈,想想你的良心。

夷狄之有君,不如諸夏之亡也。你等好生思量吧。”

言盡於此,虛承子使一個遁地法,人化為一道黃光沒入地下,消失不見。自忻子看了眼三位弟子、師侄,見他們還在深思,搖了搖頭說道:“我先回去了,你們幾個人想清楚了把這幾個蒲團帶回來,這可是在滄瀾星府八百塊前一個買的,千萬可別丟了。”

說完,自忻子背著手緩緩悠悠的來到殘垣斷壁邊上,翻身上了梯子,一級一級自行攀爬而下。清平摸了摸後腦勺,緩醒過來,大叫一聲:“不好,師父怕是因為不想拾掇這些家夥什,所以提前開溜了!”

另一個稍顯富態的小道士也啊呀驚叫一聲:“怕是不止如此,咱們今天早課還沒做,觀主不叫我們,萬一我們忘了,明天可就得罰抄《三清天尊說昊天上帝寶誥經》十遍!”

“觀主這個大豬蹄子!我可不想抄那本新編出來大部頭,咱們快些回去吧。”戴著眼鏡的師兄說著,便抱起兩個蒲團跑到了樓梯邊上,吭哧吭哧的往下爬,清平和富態師兄撿起剩下的幾個蒲團緊跟其後,生怕慢了會被罰抄典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