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楚的頓悟源於在大巴上給中年人還有這次給李佳的治療,他突然明白,自己之所以傳承了華佗的醫術,卻總感覺沒法純熟的應用,就是因為缺乏真正施診的經驗。-www.shuhaha.com-
正好這次的機會,促使葉楚改變了主意,他決定一路行醫前往北都,不但增長自己的見識,同樣磨練自己的醫術。
這也符合中醫的傳統,在古代,醫生的應診方式不同,人們將醫生分為坐堂醫和遊方醫。
顧名思義,坐堂醫就是坐在固定診點給患者看病的醫生;遊方醫就是雲遊四方,走街串巷給患者看病的醫生。
坐堂醫的典故源於源於名醫張仲景。
張仲景年輕時學過醫,官至長沙太守後,有一年長沙一帶傷寒等疫疾流行,張仲景就坐在大堂上為老百姓看病,自稱“坐堂醫生”。現在很多‘藥’店或診所都名“堂”,就是源於此。
如北都的同仁堂、長沙的九芝堂、寧‘波’的壽仁堂、濟南的宏濟堂、沈陽的天益堂、貴陽的同濟堂等等。
曆代名醫大都是坐堂醫,他們都有自己的診所和‘藥’堂,少了漂泊之苦不說,還讓自己有了更多的時間鑽研醫術。
葉楚本來的計劃也是想做一個坐堂醫生來磨練自己的經驗的,可事與願違,得罪了洪‘門’,他必須先離開青州,以免給他身邊的人帶來禍事。
所以,經過這兩次的治療,葉楚決定先成為一個遊方醫生,來積累治療經驗。
在現代,提到遊方醫生,很多人都會想到那些穿著道袍,拿著“治療各種疑難雜症”招牌的騙子,說什麼祖傳秘方,包治百病雲雲。
然而,在古代,遊方醫生的名聲可是大於坐堂醫生。
最早的遊方醫就是大名鼎鼎的扁鵲就是這樣一個周遊列國的遊方醫。清代醫‘藥’雜家趙學敏,就在自己的《串雅》一書中,對遊方醫給予了很高的評價,“‘操’技最神,而奏效甚捷”
遊方醫在下鄉給患者看病,不僅僅給老百姓帶來了不少方便和好處,而且積累的經驗,遠比坐堂醫生多得多。
正所謂,一曰賤,‘藥’物不取貴也;二曰驗,下咽即能去病;三曰便,能夠就地取材”
也正是這些方便和實惠,古代的遊方醫興盛了兩千多年。
除了扁鵲外,還有華佗、孫思邈都是大名鼎鼎的遊方醫生。
尤其是孫思邈,可謂是遊方醫生的典型。
老一輩的人都知道,遊方醫生的代表,虎撐和鈴醫。
鈴醫就是拿著串鈴走村串戶的行醫。他們有的肩挑‘藥’囊,懸掛葫蘆;或者身背‘藥’箱,手搖銅鈴或串鈴去招徠病人,這與早些年擔著挑子、搖著撥‘浪’鼓走村串巷賣百貨的貨郎很是相似。
村裏隻要一聽到銅鈴傳來的聲音,就會知道來了遊方的鈴醫。
而虎撐,就是源於孫思邈,關於他還有這麼一個傳說。
由於醫術高明,不但人找他看病,就連天上的龍和山裏的虎也來找他看病。相傳有一天,孫思邈正在路上行走,突然發現一隻虎追了上來。孫思邈大驚,忙放下‘藥’囊拿著扁擔準備和虎一拚。
可是老虎追到孫思邈的跟前就站住了,不但沒有傷害他的意思,眼裏還流‘露’出哀求的目光。孫思邈一看明白了,這虎沒有傷人的意思,它是來找自己看病的。看著它張大嘴巴痛苦的樣子,孫思邈斷定它口腔裏肯定有病。
於是孫思邈來到老虎的跟前,向虎嘴裏一看,原來是一根骨頭卡在了老虎的喉嚨裏,孫思邈拿起身邊的銅鈴套在胳膊上,把手伸進老虎的嘴裏,一使勁,把骨頭拔了出來,老虎疼得一合嘴,牙齒正好咬在銅質的串鈴上,才沒有傷著孫思邈的胳膊。
從此人們又把串鈴稱作虎撐,骨頭取出後,老虎向孫思邈磕了三個頭,走進了山林。從那以後,孫思邈進山采‘藥’,老虎都會陪伴在他的身邊,不離左右,有時還讓走累了的孫思邈騎在它的身上。
這傳說雖然有那麼幾分不靠譜,但葉楚卻知道,往往能和傳說扯得上關係,還流傳至今的醫生,醫術絕對不低,就比如他的老師華佗。
打定主意的葉楚後,葉楚繼續行走了下去,他沒有掛上招牌,也沒有拿個銅鈴,邊走邊搖。
這到不是怕走夜路遇到鬼,而是擔心人家罵他神經病,畢竟這可是現代社會,而且這種東西真掛上去,還有騙子的嫌疑。
可盡管如此,一個月下來,葉楚遇到的病人也不在少數,至少上百。
現代什麼都缺,就是不缺生病的,而葉楚也是來者不拒,隻要對方願意讓他治,他就絕對不會嫌棄。
而治療之後,一旦對方想要報答,葉楚都會讓他們掏出一塊錢,然後拿著那一塊錢,揚長而去。
從青州走出,經曆了大小不等的幾個市,他走出了江南省,從江南省走出,一直穿行了五百多公裏,卻才走了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