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第13章 第13章(1 / 1)

張有誌終於給家裏打了電話,這個從一開始就要說的事情,終於在假期將盡的晚上完成了。

電話是媽媽接的,他不清楚別人家是什麼樣,張有誌反正每次都是下意識的打給媽媽,爸爸的電話也有,但是每年通話的次數屈指可數,他在爸爸的眼裏是不滿意的,沒有哪個爸爸是對自己兒子滿意的,這是一種中國式的繼承和期望。

張有誌的爸爸是個很有本事的人,在那個年代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自己照顧自己這件事情是那個年代不得不為的標準,張有誌的爺爺是個木匠,所以對於張爸爸畢業後的一切事情都起不到任何幫助,好在那時候有個文憑還可以分配工作。張爸爸工作沒多久就遇見了她媽媽,那時候對感情的處理相當簡單,沒有所謂的花前月下,也沒有時下流行的互相試探,相互看對眼了直接就談婚論嫁,一切從嫁過來再開始。

對於這場婚姻,張有誌的爺爺隻能拿出來一千塊錢,這個數字對於五個孩子的家庭來說已經是捉襟見肘,所以張爸爸咬緊牙關憑自己努力硬是用一年時間在家裏攢出來一套房子。家具是用自己小時候學到的手藝一點點打出來的,純手工獨家定製,放到現在能值不少錢。

結婚第二年張有誌出生,張爸爸順便給自己攢了一輛摩托,藍色的金城鈴木。至於家裏房子的修修打打、孩子的玩具、幾十畝地和前後兩院的菜園,印象中他們沒有求過別人。這在張有誌看來是不可想象的,一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怎麼可能會做成這麼多事情?張有誌對自己爸爸最深的印象就是永遠在忙碌著,忙著工作、忙著種地、忙著把家裏損壞的東西拆掉又修好、忙著照顧他那輛特別喜愛的摩托車。

張有誌從來不會去嚐試維修任何東西,壞了就買,買不到就不用了,總有一些其他的東西可以買來代替,這種善於動手的能力張有誌完全沒有繼承到,這讓他在爸爸麵前總是抬不起頭。那時候的爸爸才真的是爸爸。

拋開時代背景不談,老一輩人的目標總是形象具體。想要買輛車,會具體到什麼價位、什麼品牌,甚至會下意識的去存錢去積累,等到有想要的了可以直接去用。這個良好的習慣張有誌也沒有繼承到,他總是大手大腳,沒有欲望的時候隨意揮霍,等有欲望了看看錢包然後也就放棄了,所以同樣的年紀,張爸爸成家立業,張有誌一事無成。

年輕人總是想要去追求一些虛無縹緲的東西,一點都不務實。張口閉口的夢想、成功,很少會去深究夢想到底是什麼,成功指的是什麼,時代發展太快,對於這兩個詞語的定義總是不斷改變,所以年輕人是迷茫的,這種迷茫的久了,就會陷入一種自我保護的狀態:無欲無求。

嘴上說著我什麼都不想要,隻想每天開心快樂。實際上他們自己知道,不是不想要,是不知道想要的是什麼。就連快樂這件事,也隻能是嘴上說說。

快樂不屬於成年人,這是小孩子的專屬詞彙。小孩子的快樂是看得見的,一個生日禮物;一個常在一起的朋友;一根糖葫蘆;一塊兒紅燒肉。成年人根本不知道什麼是快樂。

張有誌媽媽又在電話裏催他找女朋友,男人嘛,成了家性子就穩定了,就會知道去努力去為未來打拚,張媽媽常說:“現在沒有不要緊,等結婚了兩個人一起努力去掙,兩個人總比一個人更容易。”

張有誌嘴上答應著,但是心裏不以為然。像那個年代的淳樸感情,現在已經沒有了。

絮絮叨叨十幾分鍾,張有誌掛斷了電話,他不想讓接下來的交流陷入尷尬。在恰當的時間及時結束,這可能是維護一段關係最無害的手段。

張有誌攏了攏被子,感受著自己的體溫看向窗外,難得的一場大雪,明天可以出去玩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