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得秀才資格之後,便是每三年在各省省城進行鄉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考中的就是舉人,舉人就是範進中舉中的那舉,舉人中的第一名叫做解元。
再然後,就是赴京考試了,這次大考稱之為會試,由吏、禮、戶、刑、兵、工這六部中的禮部來主持,由各省的舉人以及國子監的監生皆可以應考,考試成績的前三百名就會被錄取,第一名叫做會元。
最後呢,就是科舉的最後一個大考了,那就是殿試,殿就是皇帝老兒的宮殿,意思是指由皇帝老兒親自擔任主考官的考試。
當然,像明朝這個奇葩的朝代,多有皇帝幾十年不上朝的,而煉丹的煉丹,宅的宅,做木匠的做木匠,反正皇帝連朝都不上了,殿試缺席也不是不可能,如果有這種情況,一般是由明朝的實質上的宰相——內閣輔臣來代為主持。
錄取者被分為三個等級,叫做三甲,分別是三甲、二甲以及一甲,一甲就是前三名,就是狀元、榜眼、探花。,二甲為進士出身,三甲為同進士出身,總之三甲皆稱這進士,不過人們對於前三名是直接稱狀元、榜眼、探花,而其他的則是直接稱為進士。
李墨已經考完了會試,不過仔細一看會試的榜單之後,還真在其中發出了一個名字——第三名李尋.歡!
會試結束後就是殿試。殿試亦稱廷試,曆來便是三月舉行。
洪武三年初開科舉,定殿試日為三月初三,後罷開科舉十數年,待到洪武十八年方才再開科舉,又定三月朔日為殿試日。到了成化二十三年,又改為三月十五。
天子親策於廷,自然是非同一般的肅穆光景。
殿試前一天,鴻臚寺的官員便開始設置禦座、黃案,光祿寺的官員安放試桌,排定考生座位。
至於就連印製考卷、準備答題紙這些事,都得由眾位位高權重的大佬們親力親為,不準太監和宮女們插手。
對於眾位大佬來說,這可以僅次於國家存亡的大事,馬虎不得,豈容那些閹狗插手?
第二天,天還未亮,即將參加殿試的三百應試的考生們便在宮門前等候。
雖說這三百人大多昨夜未睡好,甚至是徹夜未眠,可依然是人人精神無比,甚至是興奮,因為殿試並不像之前的考試一樣是淘汰賽。
隻要在考場上別犯錯,殿試是不會存在落榜這回事的,隻是將會試的名次重排一次。
就算你考得再爛,也能混個同進士出身,要外放個七品縣太爺當當還是沒問題的。
趁殿試還未正試開始,眾位考生相互之間聯絡感情,其實早在會試之後,百大家便已經算是相熟了,李墨至少在這具身體的記憶之中還記得會試第三名李尋.歡的相貌。
三百來人中,有三人成為了人群的焦點,正是會試時的前三名,第一名也就是會元李墨,第二名謝遷,第三名李尋.歡!
開玩笑,這三位如無例外,那便是狀元、榜眼和探花這“三鼎甲”的得主了,此時不好好巴結,等著過期作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