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年柒月,江都府城之東,長江之上,上百艘明軍戰船浩浩蕩蕩,沿江逆流駛向江都城。
江都府城之西,同樣數量的明軍戰船,亦沿江順流緩緩航向江都城。
江都府城之北,從高郵湖也駛來了上百艘明軍戰船。
這三百多艘戰船,皆是可容納千人以上兵員的大船。
而在江都城南,更有近三十萬明軍陳師長江南岸,靜靜等待長江、大湖之上的三股水師到達。
六十萬明軍,合圍江都城。
江都城東的長江,明軍王船之上,明王朱棣麵無表情,緩緩對三寶太監鄭和道:“待李子通投降後,鄭公公便率這百艘船去西洋吧。”言語之中自信滿滿,江都府似已是他囊中之物。
三寶太監鄭和跪謝,涕零道:“自老明王逝世,造船便因經費不足停了下來。未想到今上登基第二年,即重啟造船大業。而僅僅兩年之後,便告功成,如今更有望遠航西洋。”
與“紅槍”風行烈分站明王左右的“洛神劍”蔣申心中一動:今上第二年,豈不就是元滅遼後第十二年,難道……
鄭和告退,明王朱棣召來“西洋雙斧將”奧斯卡,令他負責鄭和下西洋的沿途護衛。
明王示意“紅槍”風行烈、“洛神劍”蔣申二人暫避,單獨向“西洋雙斧將”奧斯卡麵授機宜。
遠遠站開的“洛神劍”蔣申,隻從偶爾吹過的江風中,聽到一些斷斷續續的話:“……你先到崇明島……再去桃花島……”
心下正思索間,對麵的“紅槍”風行烈微笑道:“如有機會,定要向蔣星使討教一二。”
這“紅槍”風行烈名列“七州最強九青年”之一,此前被明王朱棣拜為前鋒將軍。
“洛神劍”蔣申答道:“申也有此意,風將軍挑時間,申定當奉陪。”
此時明軍軍師劉伯溫來了,向明王朱棣稟報道:“明王大喜,李子通已答應投降,正在江都城南曠野之上等待明王大駕。”
明王朱棣麵不改色,緩緩道:“軍師辛苦,從江都返應天後,你便召集解縉、姚廣孝等,著手編撰《永樂大典》吧。”
劉伯溫喜極,跪下謝恩。
“洛神劍”蔣申心下更疑。
《永樂大典》之事她亦略有耳聞,宗旨是“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
劉伯溫預計需耗時六年以上,並耗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或可編成。
還有造船的費用、養六十萬大軍的花費,明王朱棣,他哪來的那麼多錢財?
江都城南,“吳王”李子通正式投降。明王朱棣不費一兵一卒,僅展示一下軍威,即拿下江都府。
明、吳兩軍各退到百步之外,中間隻留“吳王”李子通與明王朱棣這二王,開始各種談判。
明軍之中,劉伯溫向“洛神劍”蔣申、“紅槍”風行烈二人道:“這李子通原為土生土長的江都人,樂善好施,頗有勇力,待人寬厚,人心歸附,故當上江都城守。前年中州大亂,李子通遂自立。隻可惜他選錯了稱號。唉,他稱‘吳王’,讓明王這真正的吳州之王臉往哪裏擱。故明王練成精兵後,第一個就拿李子通開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