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第六十七章·又是踩點的時候了(3 / 3)

在這樣的設計思想指導下,馬蒂爾達係列被設計出來了,非常符合部隊需求。裝甲厚得很,戰爭初期的尋常陸軍武器根本打不穿,速度慢的跑不過驢,武器真的隻有一支機槍,價格也非常合情合理。

這就是馬蒂爾達一型。

後來大家覺得這車的火力實在是不行,白瞎了一款好車,這才給重新設計了一下,搞了個雙發設計,換上了2磅QF主炮,也就是37毫米。在步兵坦克的戰術思想下,馬蒂爾達二型也隻有主炮和用來輔助瞄準的並列機槍。

這個雙發設計算是不太成功的,目的是在一台發動機送了人頭之後還能勉強動一動,不至於變成活靶子,但因為實在不成熟,故障率反倒很高,而且壓縮了戰車內部空間,舒適性基本沒有。不過任何新的發明總會有這個階段,馬蒂爾達二型的雙發構造算是最早在戰車上運用這個結構的例子了。

實際上,馬蒂爾達隻有一型和二型,根本沒有IV型,也就是四型。而這個一型和二型其實區別很大,後來的各種改裝型多的像是舊時代59式,也全都是基於二型改造來的。

那麼這個IV是怎麼來的呢?

有這台車的同學可能知道,這台車並不屬於英國車係,而是屬於前蘇聯車係。

二戰德子們開始腦袋發熱兩邊打的時候,英國人援助了毛子一批馬蒂爾達二型戰車,而這批車本身就是馬蒂爾達二型的輕改版,把原來的發動機升級了一下,依然是ACE係列。

毛子嘛,大家懂的,武器就喜歡大口徑,打不打得中再說,先把炮管子做做粗。一看英國佬送來的東西,車是好車,硬硬的,很哈拉少;就是這個主炮實在不行,兩磅的37炮能打什麼?不要不要。

於是毛子二話不說就把英國人的原裝炮給扒了下來,稍微改裝了一下炮塔,把機槍揚了,騰出來地方重新換上自家的ZiS-96炮,是76毫米的反坦克炮。這下這款車就從步兵的戰場掩體變成了反裝甲單位,和德子坦克對毆一點沒在怕的。

這就是《坦克世界》裏麵的馬蒂爾達IV。至於馬蒂爾達III是怎麼來的,有機會再說,沒機會算了。

從美製輕型戰車改成蘇式英製中型戰車,程梓鳶車組要抓緊時間熟悉操作。而終於開上正經裝甲戰車的秦嶺組更是如此。

一周過去了,一高中學院艦重新回到通市港。不管這兩組人有沒有練好,醜媳婦怎麼也要見公婆。

賽場周圍搭建了臨時看台和巨大的組合屏,從多角度轉播整場比賽。一高中的校長親自來給戰車道隊送行,好一副老鄉送紅軍戰士上戰場的畫麵。

“同學們!”校長淚汪汪地握著肖奈何的手——其他都是女孩子,握著影響不好——“我們一高中第一次參賽就能擺脫一輪遊,你們的努力有目共睹!我希望你們的鬥誌還能繼續保持下去,至少打進前四強!”

“好!”

雖然是套話,但說起來很有感染力。

比賽很快就要開始了,雙方在看台前麵分別站成一排,背後是自己的戰車。雙方對戰車發誓比賽公平公正,秉承體育精神,絕不弄虛作假。程梓鳶嘴裏跟著說誓詞,心想我能站在這裏就已經夠弄虛作假的了。

再就是雙方隊長握手,相互親切問候這一套。通市中學的隊長相貌比較一般,我們就不介紹了。

看臉的世界,就是這麼殘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