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船殘骸上的金屬已經被徹底利用,成為了補給站,崗哨守衛和那些無人機。
史雷音現在迫切需要的是找到這顆星球上的礦產。
而可選擇的方法依舊是兩種。
其一,用正常查找礦產的方式,將一部分崗哨守衛和無人機改造成探礦車,然後探查附近的地域。星際爭霸時代的科技雖然已經轉變為以晶體礦為主要能源和萬能轉換材料的時代,但在一些缺乏晶體礦的邊緣星球上,普通的探礦采礦設備還是很完備的。
這些采礦設備自然在SCV的建造列表中也存在,並且還都是經過史旺重新改造,盡可能小型化多功能化的型號。為的就是像史雷音現在麵臨的這種資源稀缺的情況。
另一個方法則是幹脆一些的直接進行岩漿提取。
星球表麵的岩石圈被稱為地殼,而地殼之下到地核之間的空間被稱為地幔。而上地幔頂部有層被稱為軟流圈的岩石圈,岩漿即發源於軟流圈。
岩漿的形成以對史雷音而言尚屬未知,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大部分的岩漿之中都飽含著各種金屬元素,含量能夠媲美多數礦藏。不過在地球上,因為科技關係分離這些岩漿中的金屬成本遠高於普通礦藏,因此並沒有人會去利用岩漿來提取需要的金屬元素。
但星際爭霸世界的科技上,提取並分離星球岩漿中的金屬成分並不是太過困難的事情。隻要稍微改造一下補給站的多功能工廠,就能夠讓其變成一個小型岩漿提取廠。
這兩種方法各有缺點。
正常探索的方法耗時較長,而且會降低勢力圈的防禦力和偵察能力。同時,小型化意味著功能的縮減,小型探索車的礦藏偵測範圍隻有地下一公裏,超過這個深度的礦產就隻能憑借地麵上的動植物表現來判斷,但是現在這個星球屬於未知星球,根本沒有對照樣本。
第二種方法的問題在於一定程度的危險性。岩漿的出現意味基本著地震和火山噴發。就算是使用星際時代成熟的提取設備來操作,依舊不能避免兩者發生的可能性。如果史雷音使用提取設備的是可以飛行的行星軌道基地,自然不用擔心萬一噴發了會造成什麼危害。但不能移動的補給站一旦遇到地麵塌陷或者大爆發,基本就全部交待在那裏了。
同時,還有一個問題在於地殼厚度。要進入存在岩漿的上地幔層,就必須穿過地殼的岩石層。以地球為例,岩石圈的平均厚度在30多公裏。而這顆星球從自傳速度上來看,可能比地球直徑還要大上一些,岩石圈的厚度也就可能更厚。就連副官都不能確保可以鑽透地殼層把岩漿引上地麵。
不過這個問題在一天後被解決了。無人機在副官的操縱下,獲得了能源利用的改進,也使得偵查半徑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而新納入的範圍中,出現了活火山以及海岸線。
活火山的出現,意味著有可以直接利用的岩漿管道。隻需要將設備安裝到那裏,很快就能建立起一個新的基地來。
同時,有火山活動的地區附近,礦藏的數量也絕對不會稀少。兩種方案可以同步進行,相互補足。
而海的出現意味著設備冷卻水和一些必要的核動力材料有了著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