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想致富、先修路。這個觀點放在哪裏都是通用的。
碼頭修建好以後,杜若才能開始接下來的其他布置。
雖然碼頭是好了,但是島上還是跟原始叢林沒有什麼區別。
於是呢,杜若就找來了一群搞園林的人。這些人上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一些亂七八糟的雜草給清理幹淨。經過討論,他們決定將這裏改造成一個“熱帶海島”的風格。
雖然這裏並不是熱帶區域。但是沿海、海島、大海這些元素,在人們的固有印象裏就是和熱帶想關聯的。一想到海灘,很容易想到熱帶風情。所以,沿著這個思路,杜若的團隊決定將這裏完全改造成人們腦子裏“固有”的那個印象。
首先一點,他從其他地方運來了十八棵椰子樹和棕櫚樹。其中,六棵棕櫚樹被種在了海灘連接木質碼頭的位置。擺出了一種類似於拱門的歡迎的樣子。讓人一進島就能瞬間感受到熱帶風情。然後,剩下的椰子樹和棕櫚樹,被零散地種植在島的四處,盡量讓這些外來植物融入到島本身的綠化環境中去,顯得自然。
環境改造好了,接下來另一個巨大的問題就是照明問題。由於這裏是完全原生態的島嶼,沒水、沒電。晚會最早也是要在日落之後才會開始,但是沒有了照明一切都免談。
所以,杜若為了能讓這個島嶼顯得“現代化”一點,他采購的大量的地燈。由於島嶼的地質是細沙而不是泥土和岩石,所以在島嶼上建造那種高聳的類似於路燈的照明燈難度很大,一根杆子插在沙子裏根本站不穩,隻能采用地燈。
杜若將幾百個暗光地燈埋在細沙地下,從外觀看上去,根本不知道腳下的沙地裏是布滿了照明和電線的。然而一到晚上,地燈亮起,立刻整個地麵就會變成一個發光的島嶼!這種光不是那種照明的束光,而是較為微弱的泛光。泛光從細沙裏透出來,既能保證足夠的照明,又一點都不刺眼。
習慣了自上而下的“日光”照明的人們,突然感受到這種自下而上的地麵照明的光亮,會感覺非常地科幻和神器。杜若要的就是這種新奇感!
同時,在道路兩旁、棕櫚樹的周圍,還設置了自下而上照射的彩燈。這些燈的功率要比埋在地下的泛光燈要高出很多,同時也呈現出紅色或是綠色的燈光。燈光打在棕櫚樹巨大的樹葉上,顯出別樣的異國風情。
照明的問題解決了,接下來就是場地了。海邊天氣多變,杜若不可能指望當天天氣晴朗、晴空萬裏。他必須要準備一個能夠遮風擋雨的屋子。就算不是為了人,他還有類似於發電機。臨時的廚房,移動酒庫這種設備,是不適合暴露在外的。而且,如果萬一下雨,他必須要保證所有貴客都能到房屋裏避雨,淋濕任何一個大佬對他來說都是得罪不起的。
於是,他在這個島嶼上,近三分之一的麵積上,搭了一個木質的房屋。為了保證大自然的風格,房屋是完全用木質結構搭建的。由於是建議的臨時性、一次性房屋,房屋隻搭建了一層。為了避免漲潮帶來的沁水的問題,房屋並不是完全平鋪在地麵上,而是用木樁抬高了地基,從外麵看就好像是一把叉子插在地裏似的。將整個房屋的基準麵抬高了半米,進房屋還需要爬個四級台階。這樣的設計有一個好處,就是就算是萬一漲潮,水淹島嶼,眾人也可以在木屋裏安然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