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它死後,胎魄轉邪魄,邪魄得地氣滋長,而使嬰孩屍身妖變。”
“此物沒有主身胎靈,若不焚毀,早晚會成為妖邪,為禍一方。”
萬山思量,忽地心神驚悚,道:“二妖道煉法,莫非就是把死嬰胎魄,轉移到我姐腹中胎子?”
劉彥真不知該不該誇他聰明。
此事他早就想到,也私下問過舫主。
舫主說:“妖道煉法,就是強壯胎子靈魄,而所用胎魄皆取自那死嬰,為保官家不知,便化入豆腐中,使夫人吃下補胎子。”
原本劉彥不打算告訴他家任何人,但見萬山已經想到,他便直言相告,轉述舫主的話。
“此事萬山知道就好,莫對你內兄家姐提。”
“不然他們心存芥蒂,腹中子便又要遭劫。”
“世間萬物產生都有其因果。”
“此子第一世乃重瞳子,集合千屍之魄,卻未能存活。”
“二世轉入你姐胎內,這便是冥冥之中天定。”
“我料此子必有大作為,將來成就可能在你我之上。”
萬山點頭消去心中芥蒂,笑說:“他可能在我之上,但未必在你之上。我看世才與我外甥也頗有緣法。”
“不如叫他拜你為師,認你做個亞父如何?”
劉彥笑顏道:“且等降生之後,看看是男是女。前麵已是槐花巷,萬山可回了,回府多寬慰你姐。”
“還請世才替我答謝兩位仙家。此恩情,我楊陸兩家記下。”
說著,楊萬山不再多送,反身回縣衙。
劉府後院,書房。
荀舫主、於太公比劉彥早回來一炷香,正與狐鼠二生員、阿九、萱兒眾女說‘今日南鄉事’。
劉彥回家先見過母親,後進到書房,把萬山禮謝之言轉述,拱手做禮數。
分顧二仙說:“姐姐、太公功勞甚大,我家未曾備宴,便答謝兩位一碗湯圓。說來我肚子也餓了,陪兩位同吃一碗。”
說話吩咐阿九煮湯圓,讓玉娘接取出《湯圓賦》。
不多時,屋內一書生二仙家,各持一碗湯圓,品嚐慰藉心腹,談笑世才用計。
千裏之外,洛陽大雪。
宮中禦書房,天子端坐細讀‘臨安劉奉義回信’。
小太監端著三碗熱騰騰的湯圓入房,香甜之氣引動左右二臣好奇和食欲。
大太監接過一碗奉上書桌,未敢出聲攪擾天家讀信。
趙天家聞見米酒熱氣,落下信看煮好的湯圓,說:“果然如君子信中所言,白白胖胖一碗浮圓子。”
“禦膳房是否照著信中方法煮製?”
大太監回稟:“奴婢親眼看著禦廚熬煮,方法皆照劉奉義所說。”
“湯中隻加米酒,奴婢偷嘴,在禦膳房品嚐一丸湯圓。”
“滋味絕美,內藏桂花芬芳,沁人心腑,妙勝詩詞。”
趙天子食欲上來,端起這碗湯圓先喝湯水,酒香甜意入心,後小口品嚐這千裏送來的桂花湯圓。
才吃下半個,他便分顧執天、觀天二司卿家說:“你們也快品嚐,這湯圓滋味甚好。”
說著,又問心腹太監‘還剩多少個’,安排禦膳房都煮了,送去後宮與皇後妃子品嚐。
大太監領喏離去。
執天司台吃完一個,暗讚:“此物著實美味。劉奉義回信又送湯圓,使人意想不到。不知他做的什麼文章?”
觀天司台另有猜想,暗道:“湯圓之中包桂花蜜,好似治國理政之思。莫非他借湯圓,譏諷朝堂那些口蜜腹劍之人?”
趙天家也在品湯圓思量,心說:“湯圓外表不顯奇異,但內中另有乾坤,吃下清香甜美,暖人心腹。此寓意‘仁政’。”
“劉世才是借湯圓告訴我,施仁政不在表,而在於裏。”
“表麵仁義非仁義,使天下百姓嚐到甜頭,才是真正仁政。”
“猶如這湯圓一般。”
“妙哉,他怕幹涉朝政,就借此物與我闡解仁政。一舉兩得。”
“若能一直來往書信就好,我身邊缺乏他這樣的君子。”
君臣三人,一人一個想法。
誰也沒猜出劉彥回信送湯圓,乃為臨安百姓之真意。
但劉彥想要的效果已達到,無論禦書房君臣,還是後宮娘娘嬪妃,都喜歡上‘臨安桂花湯圓’。
【臨安湯圓】之名,也很快傳出天家府邸,流入王孫公卿、士族官宦耳中,悄然傳遍洛陽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