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人正看得入迷,一位年輕的女孩走過來。
周洋跟大家介紹:“這位是李爺爺的孫媳婦,他們一家三代都從事油紙傘的製作。”
女孩靦腆的笑了笑:“大家好,我叫黃珊。現在負責的是線上油紙傘的定製。”
周洋:“現在網絡很方便,還有一些人從線上購買是吧。”
黃珊:“對,現在有些需要特殊定製的,比如說圖案、大小。”
薑與封問:“老師,一般做出一把紙傘大概需要多長時間?”
黃珊:“因為前麵有些工序需要經過水浸、晾曬,而且中間工藝比較複雜,一般都要15天左右,才能完整的做出一把工藝精湛的油紙傘。”
“這麼長時間!”夏言卿驚呼。
“那我們豈不是要在這裏待半個月!”薑與封搓了一把臉,看向陸序說:“陸哥~怎麼辦?”
“”陸序一時之間真的佩服薑與封的腦回路:“不會錄這麼長。”
節目一共就錄幾期,照他這樣算,沒有幾個月節目錄不完。
周洋控場道:“好了,黃珊先給大家介紹下油紙傘的製作工藝工藝。”
“好,大家先跟我來,工坊在裏麵。”
眾人一起往裏走。
塵星還留在院子裏,有些不好意思,指了下頭頂:“那個頭頂上的這些紙傘都是自己做的嗎?”
黃珊本來都跨進房間,回頭看了一眼走過來說:“這些都是我爺爺和爸爸他們做的,後來做的多了就搭成一條天然的防雨廊。”
“現在沒有下雨,等下雨的時候,你從廊下過,雨水直接落在傘麵上,一點也不會淋濕。”
“好漂亮。”塵星站在傘下,微光落在傘麵上,斑斑斕斕的影子搖啊搖印在少女的臉上,溫柔繾綣。
“這些都是我老公的主意。”黃珊有些害羞的笑。
塵星問:“可以拍張照片嗎?”
“當然可以。”
節目組今天沒有把手機收走,塵星從口袋掏出手機。
對著頭頂“哢嚓”拍了好幾張,拍完又低頭打開相冊一一查看,大概覺得角度不好,又跑到門口。
站在門前,想把一整條長廊都拍進鏡頭裏,終於找準角度
突然鏡頭裏走進一個人,陸序站在廊下。
塵星從鏡頭後抬頭看他。
他隨意的立在紙傘下,寬肩窄腰,隨便一身衣服穿在他身上都有種說不出的貴氣。眼眸清冷,眉眼微微上揚,日光透光紙傘,身上照著一層神秘的金紗。
像是神明突降人間。
大概意識到什麼,陸序抬眼看向她。
眼角好像是勾起一抹弧度,像是天上的星星眨了下眼,塵星竟然膽大的認為,是在對她笑。
塵星乘機抓拍了好幾張。
糟糕手機忘了關靜音,陸序聽見了吧!
塵星尷尬的瞧著陸序,
他眼神晦暗不明,臉上看不出什麼表情。
“進來了。”陸序不鹹不淡的說道。
“好。”塵星收起手機,一路小跑跟在,陸序身後一步的位置。
屋內工坊的地上放著繁雜叫不上名字的工具,還展示著許多未完工的半成品。素色的傘麵糊好,在一邊等著師傅繪上圖案。裏間一個男人身前穿著圍裙手裏拿著調色盤正低頭給傘麵上色。
畫的是一副丹青水墨的圖樣,墨汁於傘麵暈染開來,漸漸由淺變深。
黃珊伸手介紹:“這是我老公,李進,他就負責給傘麵上色調畫。”
男人聽到聲音放下手裏拿的畫筆:“我們是一家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工序,相當於一個小的流水線。”
主持人周洋:“你周圍的這些都是等著畫的嗎?”
“對,這些都是舉辦文化節需要的用的,每一個圖案都不一樣,全部要自己手工畫。”
“全部都要自己手工畫?”連漪看著一屋子的紙傘說,這裏擺著的少說也得有好幾十把。
“畫的多了自然就熟練了,很快。”
也有傘麵是機器拓印的,但是那些都沒有手工畫出來的更有神韻。
一行人邊走邊介紹。
油紙傘一開始作為雨具被我們流傳使用,使用曆史有1000多年,後來受工業影響,漸漸被鋼架雨傘取代。08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李爺爺作為油紙傘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做這個工作已經60年之久,那個時候家家戶戶都以這為生。周而複循環往複的重複著同一件事。
現在他最高興的事就是這個工藝能繼續傳承下去,他的孫子孫女願意把油紙傘當做一份事業去做,未來也有更多的人喜歡油紙傘。
正屋後麵還有一個小院子,李爺爺的家人們每個人手裏都忙活著,黃珊帶著眾人一一解答每個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