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章 喜得子雲錚初為父 從父命夫妻被…(1 / 3)

又是一年的臘八節了,多麼不尋常的一天!

距離坤娘嫁入李家已近一年了,這一年中發生了多少事啊!

剛剛嫁進來三個月,坤娘便有了身孕。

把個李府上下,喜慶得像了又過了一個年。

老太爺吩咐,合府掛上彩燈,長年不滅,大門外設施粥鋪,長年不關。

凡窮人來家看病,隻收藥費不收診金。若是連藥費也出不起的,幹脆就施舍了。

連帶著方圓幾百裏的五六個村莊,都感念老太爺的恩德。

家裏的長工工錢都漲了一成,就連農忙時請的短工,也都附贈了春秋兩季的衣裳。

所有的傭工和佃戶都排隊來向老太爺道賀,祝福小公子或是小小姐福壽安康,萬事順心。

老太爺診病已有六十多年了,醫術的高超自不必說,醫德的高尚更是人所稱道。

有錢人家來看病,他會開出高價藥方,使得全是金貴的藥品。

而沒錢的人家來看病,他往往開的藥方都是莊稼地裏家中園子隨處可見的尋常藥材,不必花錢便可痊愈。

李府的前院有一間大廳,便是老太爺的診所。

他常常一坐就是半天,有時正在把脈,也許就給急症的人家給請去出診了。

外出診病他從不收路費,自己一頂藍布小轎,略微收拾一下就出了門。

無論是在家看病還是出診,雲錚的隨行是必須的。

他背著藥箱,提著藥囊,裏麵無論是銀針包,各色膏藥,丸藥,火罐,艾條等等都是一應俱全的,突發的急症基本都能應付。

多少回中風的病人經老太爺幾針下去慢慢地就出了聲,多少個偏癱的病人經老太爺的理療慢慢地站起了身。

前院診廳裏兩麵牆上原來都掛滿了錦旗,老太爺嫌棄礙眼,都讓收起來,隻是這錦旗一樣便收了滿滿兩大箱,更不要提痊愈的病家送來的禮物了。

老太爺的規矩,有錢人家的禮來者不拒,貧窮人家分文不收。若是特別貧困的,興許還送他一些銀兩和藥品呢!

便是如此,積善之家,必有餘福。這家業越積越大,如今竟成了一村的富戶了。

光是前前後後經老太爺置下的田地,水田已過六百畝,薄田也有四百畝。

鎮子裏生藥鋪兩間,南北貨商行三間,綢緞莊還有一間。

家下主子人口不過二十幾口,長短工倒有七八十個。

也有離家遠的田地就租給了貧困的佃戶去種,每年不過隨便收點租子罷了。

老太爺對於工人們那是出奇的好。

依著老太爺的道理,工人們是出力幹活的人,是家裏的最有功的人,所以吃飯要吃最好的,吃飯的順序要排在第一位。

每次給工人們煮好飯往田間地頭送的時候,老太爺都要親自查驗一番,不是嫌肉片少了,就是嫌味道不夠,總是挑剔一番。

單是廚房給工人做飯的廚娘就有八位,個個身強力壯,鬥大的鐵鍋端起就走,兩桶菜飯挑起就上了坡,連大氣都不帶喘一下的。

工人們的飯都送到地頭了,家裏才是主子們吃飯,先是男人,後是孩子,最後才是女人們。

哪怕是懷著孩子的坤娘,也是不能例外的。

老太爺的道理,就是這麼重男輕女,就是這麼重勞力輕家務,誰也不敢違抗。

家裏的女人們其實並非是在家吃閑飯的,除了所有男人孩子們的衣服鞋子要親自動手做以外,每天要按各房的順序排位去廚房幫忙。

若是輪到某位婆婆了,兒媳是可以代替的,若是沒有兒子或是兒子尚未娶妻,那這位準婆婆就隻能自己上了。

兒媳自己的排位順序也是不能少的,所以兒媳就要到廚房幫廚兩天。

雖然坤娘的婆婆早逝,坤娘不必代替,然而懷著身子去幫廚,依然是個很勞累的工作。

坤娘在娘家也是幹過家務活的,不過大多是針線女紅之類的細巧活,便是針線活,也是由家裏的針織女傭來做的,自己不過是閑著的時候做著玩的。

她最大的工作是掌家,管理帳目,凡家裏收支一應都要報在她這裏,經了她的帳目才是準確的,對不上她的帳,那就自己吃虧吧。

何府家裏的規矩也是與這裏不同的。

何家是商人出身,輕農重利,重義氣輕勞力,把往來客商照顧得很好,但是家下傭人就身份地位很低下,不可能與主子一般同吃同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