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於人口數來說,東山城每個居民的食物配給比滄瀾城要豐富很多。
人們的生活水平顯著提升。
滄瀾城由於實行小農經濟模式,居民的蛋白質供應其實也不少。
大型養殖場消耗的食物數量過於龐大,因此葉遠將養殖場的數量就限定在當前的水平,短時間內不會繼續擴張。
畢竟糧食危機還很嚴重。
現在是夏天,許多地方放新的土壤,種植了土豆,玉米等產量極高的作物,但也隻能出產一季。
接下來的這個冬天才是最難熬的時候。
東山城和滄瀾城有肉類供應,八個三級城市也剛剛得到一些動物幼崽。
這八個城市不會建立養殖場,隻會以小農經濟模式讓動物種群繼續擴張。
石小凡所在的風謠古城同樣實行集體種植加小農種植模式。
但這裏的居民們就沒有那麼好運了。
他們隻能等到三級城市的家禽家畜們陸續滿足之後,才能得到那些動物。
也就石小凡的能力很強,本事很大,硬生生帶人去山裏,抓回來不少動物。
但是由於時間問題,他能夠找到的家禽家畜已經不多了。
除了幾條狗和幾隻貓以外,也就是幾乎要退化成山豬的普通家豬,還找來幾頭。
剩下的全都是些野兔野雞之類。
也因此,風謠古城和周邊村鎮發展出了一條特色養殖之路。
東州剩餘的廣大地區與風謠城實行一模一樣的農業經濟模式,甚至好些地區葉遠都沒派人去管理。
其他州更是完全自行發展。
唯一不同的是,東山城出產的物資除了自己使用外,優先供應滄瀾城,其次八座小城,最後是風謠古城。
其他城市想要獲得那些工業產品,除了自己研發生產之外,隻能花費高昂的代價從東山城這裏交易。
各種物資和能量晶體都是硬通貨。
幾個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也不相同,東山城最為完善,其他幾個城市也差不了多少,而五級地區,完全沒有基礎設施建設這一說。
至於人口流動……
由於張偉之類的英雄們的活動和飛機坦克對數碼獸的碾壓,東山城和滄瀾城已經成為無數人心中的傳說。
隨著中州一戰,這個傳說變得愈發誇張,甚至將葉遠的幾個城市視為心目中的聖地。
廣播線路的開通也讓許多人進一步了解了東山城和滄瀾城。
很自然的,周邊區域那些幸存者不斷向這幾個城市集中。
葉遠卡死了,東山城滄瀾城和風謠城之間的人員流動。
但是對外來人口他並不拒絕,而是一股腦塞給石小凡。
同時也加大了晉升東山城的人數限製。
並且將晉升時間縮短為三個月。
一個幸存者隻要勤奮努力,進入風謠城後,三個月可以晉升一次,一年下來,就能夠去東山城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