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瓜得瓜,種豆得豆”,邏輯反推一下,就是“種瓜得不了豆”或者“種豆得不了瓜”,這是農作物生長的普遍規律,同時也告訴了我們許多做人做事的道理。成功不是奇跡,也不是運氣。比你成功的人不一定比你聰明,他之所以幹得很好,很大原因在於他們比你更出色地發揮了自己的才智和能力,在於他們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比你更早學會了應用因果定律。收獲結果必然要在許久前就種下因的種子。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三個人同時要被關進監獄三年,監獄長允許他們三人每人提一個要求。美國人愛抽雪茄,於是要了三箱雪茄。法國人最浪漫,要求一個美麗的女子相伴。而一位猶太人說,他想要一部與外界溝通的電話,監獄長一一滿足了他們的要求。三年過後,到了釋放的時間,第一個衝出來的是美國人,嘴裏鼻孔裏塞滿了雪茄,他大喊道:“給我火,給我火!”原來要了煙竟然忘了要火。接著出來的是那個愛浪漫的法國人,隻見他手裏抱著一個小孩子,美麗女子手裏牽著一個小孩子,肚子裏還懷有第三個。最後出來的是猶太人,他緊緊握住監獄長的手說:“這三年來我可以每天與外界聯係,我的生意不但沒有停頓,反而增長了一倍,為了表示感謝,我送你一輛勞斯萊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今天收獲的成功是我們幾年前種下的“因”,你今天的現狀是你過去種下的因導致的結果。今天的生活是由三年前我們的選擇決定的,今天我們的抉擇將決定我們三年後的生活。
有因果意識因果循環,有因才有果,無風不起浪。然而在現實生活中,很多人都隻注重結果,而忽略了最關鍵的原因。愛默生說:“因與果,手段與目的,種子與果實,是不可分割的,因為果早就醞釀在因中,目的存在於手段之前,果實則包含在種子中。大自然的法則是:從事工作,你將擁有權力,不工作的人,將沒有權力。”生活就像一個魔方,很多事情都發生在人們的意料之外,很多人認為出人意料的事情都是偶然發生的,其實不然。隻要我們仔細分析其前因後果,就會發現它的必然性。
從前,有一位個性冷酷的國王,在他國度裏所有的地方都蓋在厚厚的白雪之下,從來就沒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綠。天天都忍受著冰冷世界的他十分渴望春天來到他的國家,但是春天始終不肯光臨。國王也很不明白這是為什麼。這一天,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來到了他的皇宮的門前,懇求國王給她一點食物和一個睡覺的地方,她實在太餓太累了,已經沒有力氣走路了。但是這位冷酷的國王從來都不願意幫助任何人,他叫仆人把少女趕走了。
可憐的少女,一步一滑地在風雪中繼續向前走,進了森林。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農夫。農夫急忙把她扶進屋,讓她睡在溫暖的火爐邊,給她蓋上毛毯,然後用僅有的麵粉為少女做了麵包和熱湯。當他把麵包和湯端到少女麵前時,才發現少女已經死了。農夫看了很傷心,他把少女埋在了田野裏,並把麵包和湯放進去,還為她蓋上了毛毯。第二天一早,奇跡出現了:其他地方仍舊是白雪皚皚,但是在少女的墓上,竟然開滿了五彩斑斕的小花——這裏的春天來了!原來,這個女孩便是春天的化身。農夫接納了她,誠待了她,滋潤了她,安息了她,於是農夫也便得到春天,享受到春天的陽光。
隻要付出,一切都會有收獲。農夫收獲了春天是有原因的,他的種下了善良的種子。而那位國王永遠會在冰雪的世界裏生活也是因為他本身冷酷無情。無論你付出得多麼早,或者多麼晚,就像你曾經種下了大量幫助別人的種子,當你遇到困難時,就會有人伸出援手。你幫助了某個人,那種子不是種在那個被幫助者的身上,而是種在了你的心中。所以,當這個種子成熟的時候,幫助自己的,常常不一定是自己曾經幫助過的那個人,而是另一個出乎預料的人。
世界著名的鋼琴家帕德雷夫斯收了兩位半工半讀的斯坦福大學生為徒,並準備帶他們到重大的音樂會上去演奏。機會難得,這二人都很想去,但是帕德雷夫斯的經紀人告訴他們必須支付2000美元的酬勞。兩名大學生通過各種努力賺錢,也隻湊到1600美元。他們垂頭喪氣,將所做的努力如實告知鋼琴家,把1600美元全數交給他,而且留了張欠條,承諾會將餘下的400美元償還。可藝術大師將欠條撕了,並將1600美元還給兩名學生,並對學生說:“把你們的開銷從中扣掉,你們每人再從中領取10%的報酬,剩下的再給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