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十一月的到來,轉眼就入了冬,此時的複漢軍上下都幹的熱火朝天,不斷有新兵加入了進來,以致於軍營的呼喝聲一日比一日更加大。
大都督的銀子更如同水一般流了出去,除了抓緊打造燧發槍和火炮,還臨時打製了一批刺刀盾牌,這些所謂的盾牌其實都比較簡陋,僅僅隻是一塊大木板削成,上麵還帶著毛刺,僅能作為臨時所用。
刺刀是根據之前寧渝畫下來的樣式改進的,長一尺左右,平時可以放在腰間使用,戰時則可以掛在槍口上,相對之前的刺刀而言,使用的材質更加堅韌,因此在戰鬥中更不易折斷。
特別是隨著冬天的到來,政事堂也派人去民間高價購買棉衣,還雇傭了整個武昌城的婦女為複漢軍縫製軍衣,在這段日子裏,整個複漢軍就像忙瘋了一般,想辦法動用一切力量,來增強哪怕一絲一毫的勝勢。
無論是城裏城外,到處都是進進出出的人群和推車,各類物資被抓緊往武昌城內運送,畢竟再過一段時間,這裏恐怕會成為戰爭的最前線。無論是清軍還是複漢軍,都在跟時間進行賽跑。
寧忠源也沒閑著,他帶著寧忠景、崔萬采等人一天天往軍營跑,一來是為了查看如今的複漢軍準備情況,另一方麵自然是為了激勵戰心,別看此時的複漢軍有兩萬多人,可相對之前幾千人時的情況要複雜很多,許多人都是直接從綠營俘兵中轉化過來的,這些人雖然都剪了辮子,可是忠誠度卻很難保證。
寧渝也沒有更好的辦法,隻能將雛鷹營原來的士兵分配到各營當中,擔任要職,並且還將原先雛鷹營當中的製度全盤挪用過來,設立了參謀處、教導處等部門,既能在平日裏起到振奮士氣的作用,另一方麵也可以監控各營的異動,防止他們心懷不軌。
除了在裝備和製度方麵,寧渝能夠去引進一些新東西,可是在戰爭指揮卻又抓了瞎,雖然說寧渝之前打過幾仗。可是那幾仗嚴格來說並不屬正規的大軍團作戰,而都是以奇襲為主,若真的堂堂正正打上一場十八世紀的戰爭,寧渝目前的能力還不夠。
寧渝所幸的一點是,寧家原本就是軍武傳家,在戰爭指揮方麵其實有很豐富的經驗,否則以他個人的能力,根本沒辦法去應對如今的戰爭模式,因為現在這種戰爭模式既有規模龐大的冷兵器戰爭,又夾雜了一些火器進來,別說寧渝這個後世人,就連這個時代許多熟讀兵書的人,上戰場照樣是一團漆黑。
所幸的是寧渝有個好爸爸,本身就是這個時代難得一見的將才,知道一開始要循序漸進,因此先讓寧渝有機會去打桃花山練練手,而後打武昌城也好,打大冶也好,都盡可能讓寧渝自己去練手,因此才讓寧渝有機會從戰場上學習出來。
武昌城校閱場中,寧忠源身披盔甲站在正中央,一旁分別站著寧忠景、崔萬采、寧忠信,他們目前都是文職,因此穿了一身長褂,至於寧渝和寧忠義同樣身披盔甲,站在了一旁,還有程家和鄭家的一些長輩也站在了高台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