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第四百三十一章 加強宣傳(2 / 3)

就好比朝廷要打仗了,需要鼓舞士氣,鼓勵百姓參軍,就可以利用這些宣傳方式,來讓更多的人主動走進軍隊裏麵去,不僅能夠更好的保持戰鬥力,而且也少去了很多麻煩。

再比如,朝廷要推行工業1.0計劃,那麼為了減少百姓的反對力量,自然會通過這些方式,來宣傳它們將來帶來的好處,從而避免出現更大的摩擦和矛盾。

無論是畫大餅也好,還是真正去踐行也好,都需要講出來,也需要傳到百姓的耳朵裏,才能起到真正的效果,而這些文化方麵的傳播手段,便是極好的宣傳方式。

說到了這裏,眾人自然都能明白寧渝的意思,可是寧忠景、崔萬采等人卻多多少少有些憂慮,他們所擔心的地方不是其他,而是這背後所涉及到的理念上的衝突,即這種宣傳方式本質上是在發動民眾,盡管很好用,可是也是一把雙刃劍。

因此無論是報紙、戲劇乃至於小說,本質上都是在開啟民智的過程,隻有百姓有了自己的想法,才會從這裏麵得到感動乃至於其他的情緒,問題是這種想法不一定是完全利於朝廷的,若是將來被有心人所利用該怎麼辦?

當寧渝聽完了寧忠景等人所表達的憂慮之後,心裏並沒有太多的奇怪,因為這個問題的本質,就是這個時代的最大矛盾衝突點,沒有之一。

嚴格來說,自從火槍問世以來,戰爭的形態就在逐漸發生著變化,等到了火槍技術逐漸成熟之後,傳統的戰爭模式也就被徹底顛覆,從而也使得戰爭中的關鍵因素發生了變化。

在古典戰爭當中,大家通常都會踐行精兵戰略,真正一線作戰軍隊的數量始終都控製在一個較低的水準,這個時候軍隊的質量大於數量,隻需要一部分精英就足夠引領一場大戰的勝利,因此像關隴貴族集團、蒙古貴族集團以及八旗軍事集團等等,都曾經成功取得了天下。

可是等到了火槍時代之後,戰爭變成了排隊槍斃,三個月的時間就能夠訓練出一批能上戰場的士兵,而那些縱使訓練了十年二十年的武士,在火槍麵前也隻能變成一堆爛肉,數量的決定影響力得到了大大加強。

就好比寧渝之前所說,到了這個時候,戰爭已經變成了一道數學題,計算人數以及火力,從而便能得到戰爭的結果——這話當然有幾分開玩笑的成分,可是也反映出了一點,火器時代的戰爭,從少數的精兵到大規模普通士兵的演變,是必然的事實。

至於複漢軍之所以能屢屢以少勝多,完全是因為複漢軍在用新式軍隊吊打清廷的舊式軍隊了,如果將敵人換成英軍或者是俄軍,那麼就不會贏得那麼簡單,到時候數量就會成為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因此,當人成為了戰爭的決定因素的時候,自然也就需要越來越多的人拿起槍走向戰場,以目前各大國的人口來說,拿槍的人在理論上是足夠的,可是如何才能動員他們,才是真正的問題。

如果隻是單純的封官加爵,其實並不夠,因為打仗是會死人的,光希望用軍功來獲取財富地位的人並不多,還需要將那些不願意進軍隊的人,變成能夠拿起武器的士兵,才能滿足這個時代的需求。

對於這個問題,現在的西方各國都已經開始思考,因為傳統的方式都已經逐漸失去了作用,想要動員人民來打仗,就還需要一些其他的東西,而這個東西被普魯士人找到了,那就是教育,通過教育的方式,讓國民擁有主人翁的意識,讓他們會自願拿槍戰鬥。

寧渝心裏知道,眼下的寧楚還不能進行大規模的基礎教育,那麼反過來利用報刊、戲劇、小說等等,也可以在悄無聲息中去引導百姓,這也是寧渝一直以來的目的。

“朕過去曾良思甚多,深以為民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清廷之衰落,自然也逃不過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