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融合(1 / 2)

冶造場的位置設在領地的最後方,靠近山體處放下了冶煉的高爐,又從七劍之河的源流處引來了山泉。

一行人抵達這裏的時候,工匠們正向一汪燒紅的鐵水中撒入粉末狀的材料。

夏爾沒有出聲打擾他們,這些工匠的行為讓他莫名的感到熟悉,就好像記憶中在哪裏看到過這樣的冶造工藝。

蘆就在夏爾的身旁解釋道:

“閣下,工匠們正在做的是向燒紅的生鐵中加入精鐵粉末。”

“精鐵?”

“這是我們東人的說法,您可以將之理解為帝國這邊的熟鐵,按您的說法這是將雜質過度祛除的鐵礦,需要耗費不小的人力去大量翻炒鍛打。”

夏爾若有所思的點點頭:“所以你們做的就是將含碳高的生鐵和含碳低的熟鐵混合,來製取鋼?”

“如果我沒有理解錯的話,就是這麼個意思。”

好家夥,這不就是兩步製鋼法的原本,經典的灌鋼法嗎?!!!

身為理科學生,夏爾很輕鬆的就明白了工匠們做法的意義。

冶造鐵礦的原理本質上就是利用氧化反應祛除鐵礦中蘊含的雜質,從這一點上來說雜質的定義其實並沒有錯。

生鐵本質上就是未經氧化反應的高碳含量的鐵礦,熟鐵就是利用炒鋼法過度翻炒過度氧化反應後得到的超低碳含量的鐵礦。

然而不論是生鐵還是熟鐵,其中的碳含量在超過或少於某個限度的時候,最後得到的成品都不堪使用,可誰知道這兩種廢物一樣的材料混合在一起,卻能冶造出低碳鋼呢?

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舉例的話,這就是一個果汁兌水的過程,或者更簡單一點,鹽多加水,水多加鹽。

大聰明啊!

夏爾用讚許的眼光掃視了工匠們一眼,他對以蘆為首的工匠能否製備出合格的鋼材已經不抱懷疑了,東人的工匠表現出來的工藝水平確實是毋庸置疑。

“那麼產量如何呢,一次鍛鐵最後能得到的鋼材比例大概在多少?”

“如果是您所說的低碳鋼的話,大概能占到四成的產出,比低碳鋼更好的鋼材能占到兩成,剩下的有三成能回爐,其餘的就隻能損耗掉了。”蘆心算了一會兒,給出了答案。

夏爾點點頭,這種灌鋼法在曆史上在4、5世紀被發明出來一直沿用到18世紀末期,直到後來外界用更先進工藝製備的鋼鐵流入才漸漸被取代。

灌鋼法的優勢是流程簡單,耗費人力較多,缺點是製備出來的鋼材不夠精準,但也偶爾能撞上大運,以古老的工藝製作出碳含量大於0.75%小於1%的絕品高碳鋼。

這樣的冶鋼工藝在現階段的領地來說已經足夠承擔重任了,說不定比帝國現在使用的鍛鋼工藝還要更高一籌呢。

夏爾親切的拍了拍蘆的肩膀:

“做得好!每位參與這項工藝改進的工匠都能得到三個月的薪酬作為獎金。”

蘆頗有些受寵若驚的感謝了領主大人兩句,但他緊接著又聽到夏爾這樣說道:

“看來我需要趕緊把夜校辦起來了,蘆,到時候我會親自給你和工匠們上課的。等你們能理解到鍛造的本質與原理的時候,我相信你們能研究出更完善的冶鋼工藝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