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心中的想法未曾直接道出口,俞岱岩和莫聲穀自然無法理解其深意。
俞岱岩不由的一呆,心想自己殘廢已久,哪還能學什麼拳法劍術?
莫聲穀則想著,此時強敵即將攻入武當山,怎還有餘暇傳習武功?
兩個弟子滿臉不解的道了一聲“師父!”
沒等兩人說下去,張三豐便是淡淡一笑,說道“我武當開派以來,行俠江湖,多行仁義之事,以大數而言,決不該自此而絕。我這套太極拳和太極劍,跟自來武學之道全然不同,講究以靜製動、後發製人。你師父年過百齡,縱使不遇強敵,又能有幾年好活?所喜者能於垂暮之年,創製這套武功出來。遠橋、蓮舟、鬆溪、梨亭、都不在身邊,第三四代弟子之中,又並無傑出人材。岱岩,聲穀,你們身負傳承為師生平絕藝的重任。武當派一日的榮辱,有何足道?隻須這套太極拳能傳至後代,我武當派大名必能垂之千古。”說到這裏,張三豐不由神采飛揚,豪氣彌增,竟似渾沒將壓境的強敵放在心上。
一旁的沈傲聽聞張三豐這番話,不免被他的宗師氣度所折服。不得不說,張三豐在武道上的心境,確實非自己所能及的。
此刻的張三豐所表達出來的闊達心境,便是那所謂的泰山崩於前而麵不改色吧?若是換成一般人,自己身受重傷,又有大敵當前,哪還能像他這樣冷靜平淡?
張三豐轉過頭來,看了眼沈傲,喃喃道“無忌你與太師公剛剛重逢,而今武當卻迎來了生死劫難。你有幸拜入仙門,可能覺得太師公這些武功招式你學之無用。不過武學到了一定的層次,境界是相通的。希望看過傳授的武功後,你能有自己的感悟吧。”
站在沈傲這個層次和境界,看張三豐施展太極拳和太極劍,便不是受教而是論道了,張三豐在向沈傲展示他自己的武道。
話畢後,張三豐也不再囉嗦,而是緩緩伸展出雙臂,打起了一套太極拳法。
俞岱岩和莫聲穀見師父如此決然的態度,頓時明白了師父這是要他們忍辱負重,以接傳本派絕技為第一要義。
張三豐雙手先是一個起手,悠悠下垂,手背向外,手指微舒,兩足分開平行,接著兩臂慢慢提起至胸前,左臂半環,掌與麵對成陰掌,右掌翻過成陽掌,說道“這是太極拳的起手式。”
跟著一招一式的演了下去,口中叫出招式的名稱:攬雀尾、單鞭、提手上勢、白鶴亮翅、摟膝勾步、手揮琵琶、進步搬攔錘、如封似閉、十字手、抱虎歸山……
隨著張三豐施展太極拳,講解著各種的精要,眾人皆不由目不轉睛凝神觀看著。初時大家還奇怪這老人家是故意將姿式演得特別緩慢,好讓眾人方便記住。可看到第七招“手揮琵琶”之時,隻見張三豐左掌陽、右掌陰,目光凝視左手手臂,雙掌慢慢合攏,竟是凝重如山,卻又輕靈似羽。
幾乎是一瞬間,沈傲就明悟了個中的玄妙。這是以慢打快、以靜製動的上乘馭力方式。沈傲的武學境界本身就不弱,再加上他曾對太極拳有過不少的了解。不過眼下,見張三豐親自施展這太極拳,一時間沈傲又有了新一番的感悟,仔細觀摩著,不知不覺間是越看越入神。
但見張三豐雙手圓轉,每一招都含著太極式的陰陽變化,精微奧妙,實是開辟了武學中從所未有的新天地。約莫一頓飯時分,張三豐使到上步高探馬,上步攬雀尾,單鞭而合太極,神定氣閑的站在當地,雖在重傷之後,但一套拳法練完,精神反見健旺。
他雙手抱了個太極式的圓圈,說道“這套拳術的訣竅是‘虛靈頂勁、涵胸拔背、鬆腰垂臀、沉肩墜肘’十六個字,純以意行,最忌用力。形神合一,是這路拳法的要旨。”當下張三豐又細細的解釋了一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