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曆山大的歎息,引起了利維的一絲苦笑。比起來亞曆山大,他對這些東西了解的更多,因此,他也知道亞曆山大的話其實並沒有錯。
奧斯卡是個評獎的機構,但是它能夠吸引那麼多人參加,是因為它也是有著利潤的。一部電影在獲得了獎項之後,一般來說收入都會有著些許的上漲,一般來說,可以達到兩千萬左右的獲獎收益,這樣的錢數,對於投資不多的電影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筆收益。
文藝片的投資一般都不大,有了這麼一筆收益之後,也就能夠挽回很大一部分利益了。這樣的模式,也促使了文藝片不斷地拍下去。
而且,在獲得了獎項的時候,一個演員的身價也會上漲。演員們接片難保不接爛片,對於沒有名氣的演員來說,就算是接了爛片也無所謂,反正好名聲差名聲,都要比沒名聲強。可是對於好演員來說,如果爛片演得多了,難免就會有損於自己的聲譽,也影響別人對自己投資的信心——本阿弗萊克那樣不斷拍爛片還有名氣的人畢竟是少數。
而如果拿了一個獎項,基本上就等於是給演員蓋上了演技派的章,以後就算是再拍了爛片,人們也隻會指責電影的問題,而不去計較演員的責任。妮可.基德曼就是個例子,拿了影後之後她爛片不斷,但是身價卻始終不跌,也就是因為名氣已經建立起來了。
這些東西,一直都是好萊塢的運作模式——商業片賺錢,但是不會瞄著獎項,而文藝片拿獎。則是彌補它們的不算太多的收益,讓它們有製作下去的動力。
這樣的做法,其實是很好的一個運轉體係。因為商業片雖然收入很高,但是因為投資太大,敢於在這裏麵玩弄新的拍攝手法。結構模式,主題思想的,畢竟是少數人,大部分人有了拍大片的機會,都是中規中矩,老老實實的製作作品的。而過於中規中矩。自然是不可能催進電影的新思路,新技法的研發,對電影發展不算有利。而文藝片,則恰好補上了這個漏洞,在這方麵人們可以肆意的嚐試自己的想法。獲得了好評就可以獲得不俗的名聲和彌補性的收入,這樣一來,電影產業也就兼顧了賺錢和發展。
美國的電影產業,出色的地方就在於此:它的發達在於它的成係統的體係,讓它兼顧各方麵。相比之下,歐洲人沒有賺錢的想法,他們的電影雖然各種新潮思想不斷,可是卻缺乏足夠的影響力和票房。三大電影節影響力不低。可是他們沒有很好的利用起來這種影響力,隻能夠讓他們自己的電影節為別人作嫁衣裳,一個個的明星在三大電影節成名。可是歐洲人卻缺乏利用這些名氣的辦法。
而利維所知道的日後的中國,總是在想著拍攝賺錢的大片,卻忽略了電影的發展,也就造成了票房越來越高,影迷罵聲不斷的情況。中國自己的電影評獎,自己從來都不怎麼重視。沒有到位的宣傳,沒有嚴謹的評獎標準。這使得中國的獎項失去了公信力,人們也不以獲獎為榮。電影隻追求錢而不追求別的,質量自然不高。而這樣的惡果,就是國人堅信外國電影比本國電影好,都紛紛去看外國片,使得外國電影撈走了大量的收入。
歸根到底,比起來美國的模式,他們的模式還是不夠成熟係統化的。
這樣的模式本來很好,可是在最近兩年全都被打破了。電影的票房現在越來越高,十億的票房在過去的時代叫做奇跡,現在隻能算是年度第一,甚至第一都不一定能夠保證。商業片的收入大大的增加了,可是文藝片的收益,卻沒有什麼提高,這樣一來,商業片在收入上,已經遠遠甩開了文藝片,這也使得商業片一時間極為受重視,而文藝片則是遭到了輕視——今年的電影中,除了幾部衝著奧斯卡去的傳記電影,就沒有別的好點的文藝片,也就是反映了大公司們的想法。
看似短時間內,這是一個賺錢的事情,可是從長時間來看,這未必不是一種竭澤而漁的做法。今年的奧斯卡提名電影票房創了十幾年的最低記錄,這其實也隻是一種預示:在未來的幾年裏麵,奧斯卡的名聲也確實是越來越差,再也不複90年代時候佳片不斷的輝煌,在未來的幾年裏麵,政治背景和所謂的正能量越來越被看重,一些堂而皇之的獻媚片子也能夠得到青睞,多少也說明了這個問題。
這些東西本來隻不過是次要的玩意兒罷了,可當電影的深刻的內涵不再的時候,這些用來討好主流的東西,也就越來越被重視了。
對於這些,利維知道的很清楚,亞曆山大雖然不清楚,但是作為局內人的他,能夠清楚地感覺到奧斯卡公關的意義削弱了。麵對著那些票房數億的大電影,這邊還在斤斤計較一兩千萬的收入,多少讓人有些覺得不怎麼值得。
而對此,亞曆山大的下一步規劃也很簡單。
“新的一年,我們還是要多拍一些大片的。x戰警3現在製作也快完成了,到了明年夏天肯定能夠上映的,而且這一部拍完了,我也準備讓凱特.貝金賽爾不要休息了,直接拍攝下麵的一部生化危機2,生化危機2製作簡單一些,到了冬天也可以上映,這樣我們就有了兩部電影了。另外,清水崇那邊也決定了要拍攝一部伊藤潤二的漫畫作品改編的電影富江,我也準備允許,這樣一來,我們就有三部電影在明年上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