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2電影的拍攝,在外界的關注中,可以說是緊鑼密鼓的進行著了。利維把各項任務分配了下去,可是並不代表,他就可以就此休息了。他需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這些事情,哪一件都不容易。甚至可以說,現在公司裏的事情,他幾乎都得插一手才行。
比如說,劇本改編方麵,他們的手裏,確實是有著小說的,可是,想要改編成電影,這裏麵就要有一個結構的問題了。這個結構該如何設置更好,這也是利維需要管的:因為電影是他要拍攝的,作為導演,他總得對結構有個想法。鮑勃在書寫台詞方麵,有著很強的功底,可是在電影結構方麵,他還是得聽導演的。
而利維對此,也提出了意見。
正如利維說的,這是一個群戲的場麵,在這個電影中,有著諸多的不同的人麵對危機的處理方式,而想要拍好了他們的不同,就得先確定好了演員們的演繹的不同。
在第一部裏麵,電影分為三條線索來展現,彙編成了一個故事後,逐步的把結論呈獻給人們,而到了第二部裏,利維則是不能夠再這麼做了。第二部裏麵,四個麵壁人再加上一個自行其事的章北海,還有需要交代的聯合國,以及平民的生活的改變,這些東西如果全都以第一部的方式來呈現的話,那麼,線索太多了,會顯得非常雜亂無章。
而且,第一部的時候,這樣展開是因為有著一個外星人這個隱藏的懸疑在,整個過程是把懸疑一步步揭開,層層解密才好看的。但是到了第二部裏麵,如何對抗外星人,從一開始就是最大的懸疑,他們所有的作為。都隻是在這個懸疑之下進行的各種嚐試——這些嚐試有些成功了,有些失敗了,但是論及這些懸疑的層次,全都不如電影最大的問題重要。
如果沒有辦法層層推進,那麼這個模式也就不太好用了。
因此,利維想到的,是另外一種拍攝方式:直接在最一開始,就讓四個麵壁者同台亮相。在聯合國內見麵,讓這個計劃直接呈現在觀眾們麵前。而後,不斷地展現他們的計劃的同時。也讓觀眾們知道有破壁者的存在,讓觀眾們和破壁者一起,嚐試尋找出來他們的計劃是什麼——這幾個計劃,一個比一個更凶殘,觀眾們在推測這些計劃的時候,也會隨之帶入到電影裏麵,跟著破壁者一起,推測人物的想法。
如果說第一部,是三條線索漸漸接近。最重擰成了一股繩的話,那麼第二部,就是一個大樹開枝散葉,逐漸發現每條路都不通。最後找到一條路,衝上雲霄。
這樣的結構,也就是利維想要的結構了。
這個電影的主線依然會是懸疑風格的:科幻電影本身的科幻成分,就是有這太多的未知因素的。用懸疑來拍攝科幻電影,才能夠不斷的把電影中的一個個疑問全都揭示出來,這本來就是最好的一種方式。
這個模式。是利維早早敲定了的。敲定了之後,他就把這個大致的想法,交給了鮑勃去具體完成了。劇本這方麵,還是得依靠鮑勃。
劇本方麵,其實畢竟還是小事——有小說,有大綱,鮑勃可以做好。相比而言,利維更多的考慮的,還是劇中的演員,到底由誰來出演更好。
利維考慮的,是四個麵壁人和聯合國的眾人們,在一開始就一起出現,這樣的場麵,等於是讓這些演員們從一開始就比拚演技,因此,這些人挑選誰也是很重要的。
雖然說這部電影要是拍攝成了3d模式的,那麼最大的看點,也就應該是特效而不是演員們的表演。可是,利維覺得,一部電影想要隻做到了最好,總是不能夠缺少好演員的。投資這麼大的電影,隨便找幾個人來胡亂拍一下,利維是肯定不能接受的,這個電影該邀請誰,也是利維思考的。
而在他想來,他也是希望自己的電影裏群星彙聚的。
而幾個演員裏麵,利維最先確定的一個,就是梅麗爾.斯特裏普出演劇中的聯合國秘書長薩伊。
這個人物,在原著中應該是一個菲律賓人,外形上麵應該更接近亞洲人。可惜的是,在原著中,對她的要求是一個亞洲淑女的形象,可是這樣的形象的女演員,尤其是菲律賓女演員,利維就算是再怎麼找,也是找不到的。菲律賓的電影產業並不算特別發達,而亞洲其他國家的人演菲律賓的人,又有些不一樣。
利維倒是有些理解大劉在這裏安排一個菲律賓人的用意:菲律賓是前殖民地,受過美國的統治,但是本身是一個東方國家。這樣的地方,更大的程度上代表的是一種東西方的文化的融合。
小說中設計的幾個人的國籍,某種意義上也是一種文化和人文上的思考。大劉在政治方麵不算特別在行,這樣的前殖民地國家出產頂級政治家的可能性很小,他考慮不到。但是,在文化上的思索,他還是有著一些的。
但是,想要展現出來東西方融合之後的人,當然是可以的,但是,卻沒有必要非得用菲律賓這種國家的人。就算是安排了斯特裏普出演,隻要給她安排上一個國籍,或者一個背景,就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了。自己拍電影,沒法子完全按照小說的國籍來處理,這是無可奈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