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強敵(1)(1 / 3)

漢奸?海盜?

實事求是地講,日本人之所以能夠成為倭寇軍的主力,絕非是智商有何過人之處,隻是因為他們腦子一根筋,打仗不怕死,總是衝在最前麵,正是所謂好用又結實。

而根據史料記載,這幫遠道而來的日本搶劫犯基本不識路,腦袋也不好使,如果讓他們自己上岸轉悠,沒準就被人販子給賣了。

其實日本人到中國沿海混飯吃,從朱元璋時代就已經開始了,但兩百多年你搶我抓,也沒出什麼大亂子。嘉靖年間,倭寇之所以如此龐大,且有組織、無紀律,實在要拜兩位仁兄所賜,這兩個人,一個叫汪直,另一個叫徐海。

汪直,是明史上的稱呼,其他史書大都稱王直,十分湊巧,這位兄台正是胡宗憲的老鄉,他也是徽州人,要說起這位兄弟的傳奇經曆,那實在是三天三夜都講不完。

在許多史書上,汪直的定義大致如此:生性狡詐偷雞摸狗,後遊蕩到日本,勾結倭寇,為日本人帶路進犯中國,是罪大惡極的狗漢奸。

這的確是一個極其醒目,且振奮人心的結論,但在我看來,它很有可能是錯誤的。

而且至少我可以肯定一點:汪直不是漢奸。

這裏特別聲明:本人不是翻案一族,也無意向這方麵發展,下此結論,隻是因為汪直不符合漢奸的定義。

什麼是漢奸?在嘉靖年間,所謂漢奸,就是給日本倭寇幹活的人。

按此標準,汪直實在不夠格,因為這位兄台確實沒幫日本人幹活,恰恰相反,是日本人給他打工。

汪直,號五峰,其實那一切傳奇風波的起始,隻是因為一樁生意。

作為胡宗憲的最強對手,汪直自幼就是一個十分聰明的人,不過很可惜,他的聰明並不在讀書上。

汪直的腦袋似乎很難接受四書五經的信號,讀書對他而言是一種折磨,所以機靈的他很快就給自己找到了另一條出路——做生意。

一般人做生意,都是由小做起,先得擺地攤、開雜貨店,慢慢地才能倒鋼材、賣軍火。而汪直卻大為不同,從經濟學的角度講,汪老板的生意起點相當高——國際貿易。

所謂國際貿易,說穿了就是把國內的貨賣到國外,再倒回來。汪直很明白,在街頭賣香煙是很難發財的,隻有轉口貿易才能致富。在明代,海上貿易是被明令禁止的,所謂“片板不得下海”,抓住了不是鬧著玩的,但是曆史無數次證明,棍棒打不倒經濟規律,發家致富的意誌和決心是無法阻攔的。

汪直就是早期下海的發起人之一,他找到了一個叫徐惟學的合夥人,說服他一同外出經商。這個徐惟學也不是善類,早年還幹過幾年強盜,心一橫變賣了家產也下了海。

汪直的第一筆貿易是在廣東進行的,他帶著貨物在一個深夜悄悄出海,向著更遠的南方駛去。

在今天的東南亞一帶,汪直以極為懸殊的價格賣出了他的貨物,當巨額的利潤流入口袋的時候,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興奮。

於是他下定決心,賭上自己的一切,把這筆生意做到底。

隨著生意的不斷進行,汪直的船隊越來越龐大,手下越來越多,利潤也越來越豐厚,汪老板終於成功致富,成為眾人模仿的榜樣。

如果事情就此打住,應該還不算太壞,汪直的行為從法律上定義,應該算是走私,而最壞的結果無非是樹大招風,被省長兼海關關長胡宗憲盯住,然後在某一次走私中被緝私大隊長俞大猷抓住,之後判刑、流放或是殺頭。

但汪老板的欲望是無法滿足的,見好就收也絕不是他的人生信條,不久之後,他終於做出了一個改變許多人一生的選擇。

東南亞的業務潛力已經不大了,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汪老板決定轉向日本市場。原因很簡單——日本人的錢好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