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結束了?
從理論上說……結束了
結束了嗎?
結束了。
真的結束了嗎?
沒有。
從理論上說,文章結束了,但從實踐上說,還沒有。
廢話。
其實曆史和小說不一樣,因為曆史的答案,所有人都知道,崇禎同誌終究是要死的,而且肯定是吊死,他不會撞牆,不會抹脖子,不會喝敵敵畏,總而言之,我不說,你們都知道。
所以結局應該是固定的,沒有支線。
但是,我的結局,並不是這個。換句話說,我的文章,有兩個結局,這隻是第一個。
我讀了十五年曆史,尊重曆史,所以這篇文章從頭至尾,不能說無一字無來曆,但大多數,都是有出處的。我不敢瞎編。
所以第二個結局,也是真實的,隻不過比較奇特,它一直在我的腦海裏,最後,我決定把這個比較奇特的結局寫出來。
第二個結局
徐宏祖出生的時候,是萬曆十五年。
在這個特定的年齡出生,真是緣分,但外麵的世界,跟徐宏祖並沒有多大關係,他的老家在江陰,山清水秀,不用搞政治,也不怕被人砍,比較清淨。
當然,清淨歸清淨,在那年頭,要想出人頭地,青史留名,隻有一條路——考試(似乎今天也是)。
徐宏祖不想考試,不想出人頭地,不想青史留名,他隻想玩。
按史籍說,是從小就玩,且玩得比較狠,比較特別,不扔沙包,不滾鐵環,隻是四處瞎轉悠,遇到山就爬,遇到河就下,人極小,膽子極大。
此外,他極其討厭考試,長大後,讓他去考科舉,死都不去。該情節,放在現在,大致相當於抗拒高考。
這號人,當年跟今天的下場,估計是差不多,被拉回家打一半死不活,絕無幸免。
然而徐宏祖的父母沒有打他,非但沒有打他,還告訴他,你要想玩,就玩吧,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就行。
這種看似驚世駭俗的思想,似乎很不合理,但對徐家人而言,很合理。
對了,應該介紹一下徐宏祖同誌的家世,雖然他的父母,並非什麼大人物,也沒名氣,但他有一位祖先,還算是很有名的,當然,不是好名。
在徐宏祖出生前九十年,徐家的一位先輩進京趕考,路上遇到了一位同伴,叫做唐寅,又叫唐伯虎。
沒錯,他就是徐經。
後來的事情,之前講過,據說是徐經作弊,結果拉上了唐伯虎,大家一起完蛋,進士沒考上,連舉人都沒了,所以徐經同誌痛定思痛,對坑害了無數人(主要是他)的科舉製度深惡痛絕,教育子孫,要與這個萬惡的製度決裂,愛考不考,去他娘的。
對這段百年恩怨,徐宏祖是否了解,不清楚,但他會用,那是肯定的。更重要的是,徐家雖說沒有級別,還有點錢,所以他決定,索性不考了,出去旅遊。
剛開始,他旅遊的範圍,主要是江浙一帶,比如紫金山、太湖、普陀山等等。後來愈發勇猛,又去了雁蕩山、九華山、黃山、武夷山、廬山等等。
但這裏,存在著一個問題——錢。
旅行家和大俠的區別在於,旅行家是要花錢的,列一下,大致包括以下費用:交通費、住宿費、導遊費、餐飲費、門票費,如果地方不地道,還有個挨宰費。
我說過,徐家是有錢的,但隻是有點錢,沒有很多錢,大約也就是個中產階級。按今天的標準,一年去旅遊一次,也就夠了,但徐宏祖的旅行日程是:一年休息一次。
他除了年底回家照顧父母外,一年到頭都在外麵,但就這麼個搞法,他家竟然還過得去。
原因很簡單,比如交通費,他不坐火車、也不坐汽車(想坐也沒),少數騎馬,多靠步行(騎馬爬山試試)。
住宿費,基本不需要,徐宏祖去的地方,當年大都沒有人去,別說三星級,連孫二娘的黑店都沒有,樹林裏、懸崖上,打個地鋪,也就睡了。
餐飲費,也沒有,我考察過,徐宏祖同誌去的地方,也沒什麼餐館,每次他出發的時候,都是帶著幹糧,而且他很扛餓,據說能扛七八天,至於喝水,山裏麵,那都是礦泉水。
門票費也是不用了,當年誰要能在徐宏祖同誌去的地方,設個點收門票,那隻能說明,他比徐宏祖還牛,該收。
挨宰費是沒有的,但挨宰是可能的,且比較敞亮,從沒有暗地加價坑錢,都是拿刀,明著來搶。要知道,沒門票的地方,固然沒有奸商,卻很可能有強盜。
據本人考證,徐宏祖最大的花銷,是導遊費用。作為一個旅行家,徐宏祖很清楚,什麼都能省,這筆錢是不能省的,否則走到半山腰,給你挖個坑,讓你鑽個洞,那就休息了。
就這樣,家境並不十分富裕的徐宏祖,穿著儉樸的衣服,沒有隨從,沒有護衛,帶著幹糧,獨自前往名山大川,風餐露宿,不怕吃苦,不怕挨餓,一年隻回一次家,隻為攀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