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周時期,函穀本無關隘。周平王從鎬京東遷洛陽之後,將原來是周室王畿之地的渭水平川全部封給了秦部族。秦成為諸侯國後,天下進入動蕩不寧的春秋時代。為了防止山東諸侯西侵,秦國在函穀天險的東口築起了一座磚石城堡,順著函穀的地名,便稱了函穀關。不想這座簡陋的關城,卻在兵戎相向的數百年間大大起了作用,山東諸侯的隆隆戰車總是無法逾越這道狹長險峻的山穀。隨著秦穆公稱霸,秦國擴張,函穀關便也聞名天下。進入戰國初期,魏國率先變法而強大起來,對窮弱秦國開始了長期的蠶食。名將吳起用兵訓練出的輕裝騎兵大顯威力,二十多年間,秦國在黃河西岸的五百多裏土地被魏國一仗仗全部奪去。作為天險屏障的函穀關與崤山桃林高地丟失了,石門要塞、潼水渡口等東部屏障也被魏國盡數占領了。若非吳起後來被迫離開魏國,這位和天下諸侯大戰七十四次竟無一敗績的著名統帥,決不僅僅隻將秦國壓迫到華山以西。
沉重的牛角號在城頭響起,紅色的“魏”字大纛旗幾乎完全消融在晚霞之中。
當紅衣騎士風馳電掣般飛到關下時,函穀關城門正在隆隆關閉。那匹神駿的黑色坐騎竟是通靈之極,長嘶一聲,從行將合攏的石門中騰越而過,引起城頭兵士的一片高聲喝彩。
“過關者何人——”城頭將軍高聲喊問。
“華山營斥候——”一聲長長的回答扔在身後,騎士早已在一裏之外。
函穀關對於秦國是國門咽喉,對於時下的魏國,卻是國土內的一座尋常關口。所以魏國函穀關的盤查,遠遠不如秦國函穀關時的盤查嚴密。城頭守軍見出關者是魏**士裝束,又報號華山營斥候,也就沒有派飛騎追趕盤查,反而聚在城頭高聲議論讚歎這個斥候的高超騎術和罕見良馬。
在夕陽落下的餘暉中,騎士駿馬象一朵紅雲,向西掠過空曠的原野和滔滔的河流。眼見左手的華山已經遙遙落在身後,騎士脫下身上的紅色披風用力向地上一摔,頓時變成了一個黑衣勁裝的秦國騎士。他憤怒的高聲罵了一句什麼,向坐下馬猛抽一鞭!神駿的黑色戰馬突然間人立,一聲長長的嘶鳴,展開四蹄騰空奔馳,箭一般向西而去。
漸行漸西,遙遙可見蒼黃透綠的原野上矗立著一座黑色城堡。從遠處看,這座城堡很小。在夕陽餘暉中,城堡的剪影象一隻黑色巨獸。隨著黑衣騎士的駿馬飛馳,漸漸可見背向夕陽的東門箭樓上有黑衣甲士遊動,獵獵飛動的黑色大纛旗上大書一個白色的“秦”字。
這就是秦國都城櫟陽。它坐落在渭水的一條小支流——櫟水的北岸。這座小城堡是秦立國四百年以來的第三座都城。當初秦國始封諸侯時,周平王已經東遷到洛陽去了。關中的鎬京、灃京已經在戎狄入侵中化為焦土廢墟,根本不可能做秦國的都城。秦國第一任國君秦襄公,便將都城設置在靠近自己西部根據地的陳倉山東口,那座小城堡被稱為西 .第二代國君秦文公又將都城東遷三百裏,設在了渭水北岸的雍城,一直穩定了三百多年。到了戰國初期,秦國被魏國屢次攻城陷地,秦獻公壯懷激烈,決然將都城東遷到距離魏國華山軍營不到三百裏的櫟陽小城,向天下宣示從此誓死不向西後退一步!這座櫟陽小城作為都城,實際上也是作為最前方的軍事要塞建立的。城方雖然很小,每邊隻有一裏,方方正正四裏多,正是春秋戰國時代常說的那種典型小城“三裏之城,五裏之廓”。但卻全部用大石條砌成,城牆也比尋常城牆高出三丈有餘,連箭樓也是石板壘砌的。作為進出口的城門,則是兩塊巨大厚重的山石。也就是說,整個城堡的外部防禦構造沒有一寸木頭,尋常的火攻根本無傷城堡之毫發。然則使人更有強烈印象的是,這座城堡的城牆和箭樓全部都用黑色的山漆厚厚塗抹,黑亮光滑,非但威猛可怖,而且爬城偷襲者也決然無計可施。這座高高聳立在櫟水岸邊的險峻城堡,因為臨近魏國的華山大營,所以防範很是嚴密。在這暮色蒼茫的時分,高高的城頭上已經吹起了嗚嗚的牛角號,城門外原本稀疏的行人已加快了腳步。三遍號聲之後,櫟陽城門就會隆隆關閉。
快馬漸近,黑衣騎士並沒有減速,卻伸手在懷中摸出一支足有兩尺長的金製令箭高高舉起。雖是傍晚,長大的金令箭依舊在馬上劃出一道閃亮的弧線。
第三章 國恥昭昭一金令箭使者飛馳櫟陽(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