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內,秦孝公與衛鞅各自包著一塊毛氈斜依在牆上,中間地氈上鋪著一張大圖,麵前長幾上杯盤散亂,二人都是眼睛發紅麵色發青,神情卻是激動興奮,了無倦意。熒玉知道大哥脾氣,不敢貿然闖進,便悄悄站立偷聽,尋覓進去的機會。隻聽屋內穿來一個略顯沙啞的聲音道:“強兵之本,在激賞於民。勞而無功,戰而無賞,必生異心。我在山河村聽到老秦人民歌,‘有功無賞,有年無成,有荒無救,有田難耕’。民生怨心,何以強兵?是以要獎勵耕戰,激賞強兵!”孝公插話道:“別急別急,你將那民歌再念一遍。”沙啞聲音道:“我唱給君上聽吧。”說著咳嗽一聲,便低低唱了起來,悠揚悲涼的歌聲飛出門外,“七月流火,過我山陵。女兒耕織,男兒做兵。有功無賞,有田無耕。有荒無救,有年無成。悠悠上天,忘我蒼生。”

歌聲之後,屋內竟是良久沉寂……熒玉被歌兒深深感動,不禁熱淚盈眶。隻聽大哥沉重的一聲歎息與低低的哽咽拭淚之聲。沙啞聲音道:“君上何憂?但有變法雄心,君上將無愧於秦國民眾,無愧於祖宗社稷。”大哥堅定深沉的聲音,“嬴渠梁決意變法,請先生為我承擔大任。”沙啞聲音道:“君上信鞅,鞅萬死不辭。然則變法愈深徹,道路愈艱險。鞅悉心推究過列國變法,以為至少需要三個條件,不知君上能做到否?”

“先生但講。”

“其一,有一批竭誠擁戴變法之士居於樞要職位。否則,法無伸張,令無推行,行之朝野,便成強弩之末。”

“此點但請先生放心。嬴渠梁當全力為先生羅織力量。”

“其二,真法不避權貴。新法一旦推行,舉國唯法是從。即或宮室宗親,違法亦與庶民同罪。此點庸常之君斷難做到。”

“此點在嬴渠梁倒非難事。但講第三。”

“其三,國君對變法主政大臣須深信不疑,不受挑撥,不受離間。否則,權臣死而法令潰。春秋以來三百餘年,凡新政變法失敗者,無一不是君臣生疑。若無生死知遇,變法斷難成功。”

此時,風兒將門無聲的吹開,熒玉悄然走進,站在了二人身後。

秦孝公長籲一聲,“強秦,是我的畢生大夢。為了這個夢,嬴渠梁九死而無悔,萬難不足以擾我心!三百年以來,變**臣皆死於非命,此乃國君之罪也。你我君臣相知,終我之世,絕不負君!”

衛鞅眼中濕潤,“公如青山,鞅如鬆柏,粉身碎骨,永不負秦。”

兩人四手,緊緊相握,中間忽然伸出兩爵熱氣蒸騰的米酒,便聽熒玉含淚笑道:“熱酒赤心,天地為證。”秦孝公爽朗大笑,“說得好!小妹來得正是時候,來,幹!”衛鞅接過一爵笑道:“為了秦國強大,幹!”兩爵鏘然相碰,各自痛飲而盡。

熒玉凝神打量著衛鞅,臉上露出一種純真的感動。

第七章 櫟陽潮生世族元老們惶惑不安了(1)

櫟陽的上層世族迅速傳播著一個消息:秦公和魏國士子衛鞅連續密商三晝夜,準備在秦國大動幹戈!秦國世族第一次感到了震驚,也感到了恐慌,奔走相告,議論紛紛。

與山東六國相比,秦國世族層的數量和勢力都很小,財力和私家武裝的規模更小。如果維持舊製,秦國世族對公室國府幾乎沒有什麼威脅。但是,秦國世族有兩個突出特點,一是一脈相延數百年,極少有中途泯滅的家族;二是對國家都有值得稱頌的功勞,其第一代往往都是大功臣。而東方六國的世族,卻在春秋以來的三百多年中曆經毀滅與再生,延續百年以上的真正舊世族幾乎悉數淹沒,代之而起的是新政變法中誕生的新世族,此所謂“高岸為穀,深穀為陵”的權力層大動蕩。

秦國不然,立國之前的嬴氏部族原本就是殷商遺落的老世族,在與西部戎狄的長期較量中,世族力量始終是嬴氏部族的中堅,將領官吏層幾乎與世族層等同。立國為大諸侯之後,又在曆代征戰中陸續誕生了許多新世族。由於秦國僻處西域,加之東方的蔑視,很少與中原列國緊密溶通,國內也就很少發生政權動蕩。在秦國的曆史上,除了秦孝公的父親秦獻公發動流亡政變奪權成功之外,幾乎沒有大的政變與經濟動蕩。長期的國內穩定與長期的對外戰爭,相輔相成,戰爭強化了穩定,穩定贏得了戰爭。

這就是一個窮困落後的秦國,何以能長期與東方並立的奧秘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