並非秦人少見多怪,實在是這件事兒大為奇特。按這輛青銅軺車的華貴典雅,慣常當是四匹同色駿馬駕拉,方合高車駟馬的規矩。至少也應當是兩匹駿馬駕拉,方算得輕車簡從。這不僅僅是威儀匹配,還因為這種青銅軺車堅實厚重,決非一馬之力可以長行。但這輛軺車卻隻有一匹並不雄駿的棕色馬駕拉,偏又跑得輕鬆急促。秦人素有馬上傳統,豈能不感到大為驚奇?更有眼疾者驚呼:“呀,還沒有馭手!”“布衣無冠,如何便有此等高車?”一驚一乍,更招來市人駐足觀望。
車上主人卻仿佛沒有看見紛紛聚攏的行人,徑自抖韁催馬,直向東南一片燈火汪洋的街區而來。時當暮色剛剛降臨,夕陽還沒有隱去,眼前這片明亮的燈海與身後已經陷入沉沉暮靄的國人區,直是兩個天地一般!
這片遙遙可見的燈海,便是秦都鹹陽名動天下的尚商坊。
老秦人常說周秦同源。秦人所建的鹹陽都城,大格局上師法了鎬京古製,隻不過規模大了許多,小布局略有變通而已。整個鹹陽分為兩個區域,即“城”與“郭”。“城”是國君宮殿與官府官署集中的區域,四麵有城牆,民間稱為小城或王城:“城”外的街市區域稱為“郭”,是國人、軍隊、商賈、作坊集中的區域。春秋戰國之世,“郭”的區域遠遠大於“城”,所以有“三裏之城,七裏之郭”的說法。至於大多少,則無定製,要取決於都市的建造目標與可能進入的人口。鹹陽的城郭都很大,建造時的規模已經與當時的大梁、臨淄、洛陽比肩,成為天下第四大都城。曆經二十多年的擴展,事實上已經超過了東方三都,成為天下第一大都城。舉凡國都,堂皇氣勢在於“城”,殷實富貴在於“郭”。真正能夠對天下商旅與民眾生出吸引力的,還是“郭”區。工匠、百業、商賈、店鋪、財貨、器物以及國人文明,統統都在“郭”裏體現出來,其中最具影響力的是“郭”中商市的繁榮程度。商旅通則物流通,物流通則財貨不乏,物流暢通,非但彌補了本國物料的短缺,而且增加了國庫錢稅。如果一個國都的“郭”區能夠成為天下著名的商旅都會,給這個國家帶來的好處,那可真是難以估量!
曆經春秋三四百年,商人商業就象無孔不入的涓涓溪流,非但滲透瓦解了古老的禮治根基,而且融通了天下財貨,給庶民官府帶來了許多好處。《免費txt下載》周王室時期那點兒可憐的官商官市早已經被生機勃勃的私商取代,新興的諸侯國對商業商人也早已經刮目相看了!齊國管仲做丞相時,官府介入商業,經營最重要的鹽鐵,又對私商統一管理,使商業在齊國成為與農耕並存的兩大經濟支柱,也使齊國臨淄成為春秋時期最發達的商旅大都。
進入戰國,商旅與自由工匠融合起來,商賈不再僅僅是販賣成物的牛車商旅,而且成為直接製造各種器物的生產者,他們的作用更大了。這時候,最早實行土地變法的魏國,成了天下最大的市場。丞相李悝發明了一個平糶法——豐年穀賤時由國庫用比較高的價錢收買農民的餘糧,荒年米貴時將國庫儲存的糧食低價(平價)賣出;具體價格由年成豐歉的程度(豐年三等,荒年三等)核定。這樣一來,但凡豐年,商旅們就將在別國低價收購的糧食運到魏國來,賣給國庫,魏國府庫便極為充盈;而但凡荒年歉收,商旅們卻又無法在魏國高價賣糧,因為他們無法抵禦魏國府庫源源不斷的低價糧食;運走吧,幾百裏路途人吃加牛馬飼料更是折本,無奈隻好自認倒黴,跟著降價。
如此一來,魏國糧食便成了隻進不出,幾乎將天下商旅手中的糧食財貨大半吸引到了魏國的安邑商市。魏國的富強,一半功勞便在於借了吐納天下財貨物流的力量!直到魏國遷都到大梁,大梁依然是天下著名商市。
在秦國變法的商鞅,本來就對魏國熟透,如何能忽視魏國這個基本的致富途徑?然則秦風古樸,民眾卻素來厭惡商人。這種民風很有利於保持秦國的農戰本色,但卻不利於在秦國生發商業。權衡利害,商鞅便發明了一套內外有別的獨特路子——對老秦國人,板上釘釘的重農抑商,商人不得入仕為官,國府不授商人爵位,國人經商須得官府準許並得繳納高於農耕兩倍的稅金!對山東六國則大開商門,建立鹹陽大市,稅率也隻有山東六國的一半,吸引六國商旅財貨大量西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