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4(1 / 2)

領了張儀命令,白山立即回到自己帳中,召來屬長以上全部將官,竟有將近百人,滿蕩蕩一帳!商鞅建立的秦國新軍行連保製:五人一伍,頭目稱伍長;十人一什,頭目為什長;五十人為一屬,頭目稱屬長;百人一閭,頭目為閭長,俗稱百夫長;千人一將,頭目稱“將”,俗稱千夫長;萬人成軍,頭領為各種將領。這種軍製後來被魏國的尉僚載入兵法,成為《尉僚子。伍製令》,便做了戰國中期以後的通行軍製。白山雖然目下隻有五千騎兵,但本職卻是統帥兩萬精銳鐵騎的騎兵前將軍,也就是後來人說的先鋒大將。這種大將必須具有兩個長處:一是勇冠三軍,二是有極為豐富的實戰經驗與臨機決斷能力。尋常作戰,白山這樣的前軍主將,隻須將將令下達給兩員副將,最多下達到千夫長,就完全可以雷厲風行了。可這次事關重大,尤其是既不能誅殺又不能活擒對方主將,這在激烈拚殺的戰場可當真極難做到。白山便聚來大小將佐層層商討,直說了一個多時辰,方才散去分頭準備。

次日午後,燕易王與櫟陽公主率領燕國君臣,在子之五千燕山鐵騎的護衛下,隆重的開出了南門。昨日大宴後,燕易王本想終止與秦軍做這種有傷和氣的較量,以他目下的權威,控製子之還是能夠做到的。可在昨夜三更時分,他卻突然被老內侍從睡夢中喚醒。他極不情願的放開了櫟陽公主下榻,老內侍低聲道:“蘇相國密函。”他立即警覺,在燈下打開了那方羊皮紙,蘇秦那熟悉的字跡赫然在目:臣啟燕王:子之者,燕國盾牌也,若得燕國安寧,毋阻子之示威於秦。

燕易王在回廊轉悠了半個時辰,終於放棄了製止子之的打算。早膳後,當子之進宮稟報與秦國訂立盟約的細節時,燕易王隻說了一句話:“上將軍啊,與秦軍隻比一陣算了,既要結好,不宜過分才是。”子之倒是沒有執拗,爽快應道:“我王所言極是,臣遵命便了。”

秦軍五千將士全軍迎出大寨,整肅無聲的排列成了三個方陣,宛如三方黝黑的鬆林!秦軍營寨前正好有三座小山,麵北對著薊城南門,其間正好形成了一片開闊的穀地。燕國的五千燕山鐵騎在北麵列成了一個大方陣,紅藍色旌旗招展,戰馬嘶鳴,人聲鼎沸,一看便是人強馬壯的氣勢。張儀乘軺車與燕易王見禮後,便陪著燕易王車駕上了東麵的小山。看著全副甲胄的子之,張儀笑道:“上將軍,張儀不通軍旅,較武事宜有白山將軍,與他立規便了。張儀隻在這裏觀戰。”

“丞相雅興了。子之老行伍,卻是要見識見識秦軍了。”

“聽說燕山鐵騎威振東胡,張儀也想開開眼界呢。”

子之大笑著策馬馳下了山岡,飛馬到秦軍陣前高聲道:“白山將軍何在?”

高處的聲音仿佛從雲端中飛來:“末將在!悉聽上將軍立規!”原來秦軍中央方陣前立著一輛高高的雲車,白山卻在雲車頂端站立著。

“好!秦軍將士聽了:今日規矩,便是兩軍一戰,無計生死!明白沒有?!”

“嗨!”轟雷般的短促應答竟是山鳴穀應。

子之飛馬馳回燕軍陣前,一陣指令叮囑,便高舉戰刀大喝:“起號!殺——!”驟然之間數十支牛角號嗚嗚長鳴,燕山鐵騎第一個浪頭便呐喊著颶風般衝殺了過來。燕山鐵騎原本排成了一個寬約一裏的方陣,五千騎士分為三個梯隊:前軍一千騎,中軍三千騎,後軍一千騎。這種衝鋒陣法,是燕軍在長期與匈奴騎兵大戰中錘煉出來的戰法,子之稱為“海潮三波”:第一波,前軍一千長矛騎士,人手一支長約一丈的輕銳木杆長矛,腰間一口戰刀。這時的騎兵極少使用長兵器,往往被這種長矛騎兵一衝即亂。而這第一陣衝鋒的真正意圖,便恰恰在衝亂敵騎陣形,給中軍主力斬殺敵人創造有利條件。子之的長矛騎兵,在與匈奴大戰中屢見奇效,這次也照樣搬來,要讓名震天下的秦軍鐵騎嚐嚐滋味兒。第二波,戰刀騎士,這是主力軍,全部由騎術高超刀法精良的勇士組成,每人腰間都有一支備用戰刀,專一搏擊砍殺。第三波,短劍騎士,這是追擊逃竄之敵的輕銳騎士,坐下戰馬特別出眾,輕兵良馬,疾如閃電颶風!